
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光的折射现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运用光的折射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作出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折射现象的活动中,愿意合作与交流;想知道并提出有关光的折射方面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光的折射并能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难点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尝试逻辑推理,并进行总结归纳。 三、教学准备: 1.大烧杯、硬币、坩埚、筷子、水等 2.海市蜃楼等光的折射现象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第三单元接触了“光”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物质,那我们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先来回顾一下第十一课所学到的关于光的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的”这一重要的知识点) (二)欣赏图片,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光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来欣赏一组神奇的自然景观,好吗?(教师播放关于海市蜃楼的图片) 师: 在古代,由于人们无法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便赋以种种神话传说,说是海里的蜃吐气而成,故称为海市蜃楼。同学们认为这种说法科学吗?海市蜃楼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是一种光的现象,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光的世界,来揭开海市蜃楼的神秘面纱,好吗?虽然海市蜃楼是罕见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有许多类似的现象。 (三)实验探究,观察现象,了解概念。 1.筷子“折”了,硬币升“高”了。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两个有趣的小实验:(小组合作探究,并填写学案)。 筷子“折”了:把一根筷子斜着插入有水的烧杯里,仔细观察筷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硬币升“高”了:把一枚硬币放入到坩埚中,移动坩埚,使你的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坩埚和你的头的位置不变,慢慢的向坩埚中倒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筷子在水面处好像“折断”了,筷子变粗了。 生:能看到硬币了,硬币升高了。 师板书课题:筷子折了,硬币升高了。 师:筷子是真的折了吗?硬币是真的升高了吗?拿出来看看。 生:不是真折,是看上去像折了一样。 生:硬币没有升高 师:所以,我要在折字和高字上打“引号”。为什么筷子在空气中是直的,一旦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看上去就像是折了呢?为什么硬币一动没动,倒上水之后看起来身高了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能大胆的猜想一下吗?你觉得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自由发言,师鼓励生的想法。 2.光点偏了 师:感觉同学们好像在讨论原因的时候出现了困难,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个实验,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个视频之后,或许能从中发现什么。 一生上台。 师播放实验视频,并强调观看视频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生:光点偏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谁来试着解释一下?机会难得,积极参与,说得不好没关系。 生自由发言:光在传播过程中,通过空气再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所以看上去光点偏了。 师板书:光、空气、玻璃。通过刚才这个观察实验,同学们仔细分析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哪几种物质?光走的路线怎样了? 小组交流。 生交流完毕,师生共同总结:在这个实验中,光在传播过程中,从空气透过玻璃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光从空气进入哪些物质时也会发生这种现象? 生自由发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答,师评价。 3.小结 师:同学们设计的这些实验,都呈现了一种同现象,我们再联系刚才的两个实验,其中空气、水、玻璃都是一些什么样的物质?生:透明物质。师板书:一种透明物质———另一种透明物质。所以说,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