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08025

湘科版四年级上3.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2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236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科版,四年级,声音,怎样,生的,教学设计
  • cover
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时安排 1 授课类型 新课 学情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课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从教材的编排来看,首先是让学生想办法让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并初步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第二部分则是通过观察、比较钢尺、橡皮筋,去找到发声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物体的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振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词汇:振动、碰撞、摩擦、声带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物体,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科学方法:观察联想、比较推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初步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发声物体,能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进一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科学方法:观察联想、比较推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策略 课前玩乐器→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探究钢尺、橡皮筋的发声现象→再次探究其他乐器的发声原因→用“音叉”验证→用“乐器”反证→学生唱歌引出声带→聆听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标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1、同学们,看看我们桌上有什么器材(锣、鼓、钹、三角铁、碰铃、音叉、钢尺、橡皮筋、小提琴)想玩吗?那就让这些物体发出美妙的声音吧!(锣)上课!2、刚才同学们使物体发出了声音,今天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什么问题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请你猜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3、声音到底是不是由于碰撞、摩擦、弹拨、敲打、振动产生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预设学生行为 思考并猜想、回答。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环节标题 二.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1、①同学们,我们每一组的器材都各种各样,但钢尺和橡皮筋是每组都有的。怎样让钢尺自己发出声音呢?学生交流,教师演示。(说明用力按住钢尺的重要性)②那怎样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学生交流,教师出示课件提示。③分小组实验,并观察他们发出声音时的特点。④钢尺发出声音时会怎样呢?橡皮筋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上下来回运动)像这样上下来回运动,就叫做振动。(板书)2、现在我们又多了一种产生声音的方式,振动!那么多产生声音的原因,到底是哪一个呢?带着这个问题,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讨论好了吗?利用桌上的器材再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有一袋礼物,奖给研究最认真的小组。3、你们组认为声音是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