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573991

人民历史选修4专题一第二节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共19张PPT)

日期:2025-10-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6次 大小:13752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人民,PPT,19张,唐太宗,奠基人,伟业
  • cover
(课件网) --唐太宗 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东征西讨定基业 ①劝父反隋建唐朝 ②领兵统一全国 《秦王破阵图》 发动玄武门之变 程颐曾说:“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玄武门之变是“夷狄之风”冲击儒学的结果吗?我们在评价唐太宗时应如何看待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 不是;它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我们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玄武门之变属于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 民族政策特点: 登基后首要问题:如何处理民族关系? ①打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笼络东突厥头领,全其部落; ②击溃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天山南路; ③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松赞干布成婚。 战争与怀柔并用,笼络为主 唐太宗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议一议: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西北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①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加强了民族交往,促进了社会繁荣; ③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历史影响: 请归纳唐太宗处理对外关系的特点。 ●唐太宗派人专门设鸿胪寺,负责接待外国人工作。 ●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在洛阳亲自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 外交上,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何谓贞观之治? 政治上,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经济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为何出现贞观之治? 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 ———北宋范祖禹《唐鉴》 重要原因:虚心纳谏;善于用贤 唐太宗曾说:“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用人但问堪否,岂以新故异情。” 房玄龄﹑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 思考:唐太宗是如何纳谏用贤的? 魏征 唐太宗纳谏与用人原则 广泛征询意见,鼓励直言; 唯德才是举,不避亲仇,不问门第、民族; 知人善任,用人所长。 你对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有怎样的看法? 唐太宗的用贤、纳谏,是贞观之治的重要成因和内容。 但靠个人品质维持的用贤和纳谏,很难长久,且其用贤和纳谏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前提。 从民本出发,慎用刑法 实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文德治国,发展科举制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为何出现贞观之治? 隋末农民起义为唐初社会发展扫除了障碍; 隋朝的灭亡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隋朝的统一及其建设奠定了基础; 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吕思勉:唐太宗不过中材,……至其能致治平强盛,乃承季汉魏晋南北朝久乱之后,宇内乍归统一,生民幸获休息,塞外亦无强部,皆时会为之非尽由于人力。 吕思勉的观点有无合理之处? 唐太宗以武力统一全国,以文德治国,善于用贤纳谏,才略、功业十分难得。 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材略优于汉高,而规模不及也。恭俭不若孝文,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夫贤君不世出,自周武、成、康,历八百余年而后有汉,汉历八百余年而后有太宗,其所成就如此,岂不难得哉! ———北宋范祖禹《唐鉴》 范祖禹是如何评价唐太宗的? 仅从唐太宗个人品质分析贞观之治形成原因,片面夸大了个人的历史作用,忽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