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685486

部编版语文 七升八 暑假辅导 (机构用) 11《记承天寺夜游》 讲义(含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20次 大小:2588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讲义,记承天寺夜游,编版,机构,辅导,暑假
  • cover
授课主题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中重点文言现象,体会其中意境; 2. 把握本文思想情感,体会本文中抒情方式,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 体会其中意境; 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内容 【导入】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试着体会下此词中作者心境,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知识梳理】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空荡荡的)《三峡》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思路梳理】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清。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庭中夜色)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