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人教版 选修4 1.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经常反思隋朝的盛衰兴亡。他对朝臣们说:人君依靠国家,国家依靠民众,剥夺民众来奉养人君,好比割身上的肉来充饥,腹饱了身也就毙命,君富了国也就灭亡。所以人君的灾祸不是从外面而来,而是由自己造成的。人君嗜欲太盛就要多费财物,多费财物就要加重赋税,加重赋税民众就要愁苦,民众愁苦国家就要危殆,国家危殆了人君哪得不丧亡。唐太宗对君、国、民之间关系的认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治国之道。 玄武门之变 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自小演习骑射、研读兵书的青年李世民,追随任太原留守的父亲李渊镇压农民起义。他判断隋朝气数已尽,果断地劝说李渊在太原东南的晋阳起兵,终于推翻了隋朝。李世民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随唐太宗征战的坐骑———飒露紫的浮雕 统一战争胜利后,李世民身披黄金甲,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唐高祖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太子李建成感到了严重的威胁,太子府的谋士魏征给他出主意,建议他出兵攻打割据势力的余部,与李世民争夺军功。太子与李渊的四子齐王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几次想加害李世民,并设计策将他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调走。 由于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但是,他成功地收买了太子府的心腹人员。李世民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当机立断,先发制人。他一面在宫城北门玄武门作了秘密布置,一面向李渊告状,等待李渊次日召太子和齐王上朝质问。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过玄武门入朝之际,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渊惊愕地得到这一消息,已无可奈何,只好下诏立李世民为太子。 玄武门之变 【学思之窗】 西周时期,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确立,成为保证国家最高权力在一家一姓内部和平过渡的理想模式。但是,有时或因嫡出无人,或皇帝以个人好恶“废嫡立爱”,或权臣、外戚干扰破坏,继承皇位的并非都是嫡长子。加上嫡长子继承制既不凭贤能,也不靠功勋,嫡长子的品质与君主专制政体的需要之间常常脱节,于是皇位的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你怎样看嫡长子继承制和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 该制不利于选举贤能的人统治国家,且容易造成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玄武门之变就体现了这种残酷性,但这场斗争并未影响唐朝的稳固基业,反而将唐朝推向更为辉煌的发展阶段。 例:四位同学围绕发动“玄武门之变”这件事,就如何评价唐太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请问你认同谁的观点( ) A.李世民杀兄夺位,残忍至极,功绩再大也不值得肯定 B.尽管李世民遭到李建成、李元吉的暗算,他也应该无条件避让 C.根据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原则,李世民根本无法继承帝位 D.尽管李世民登基名不正言不顺,但这无法改变他中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解析:选D 从道德层面看,“玄武门之变”有违血缘亲情,而且李世民登基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原则,属于名不正言不顺。但从政治层面看,李世民仍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贞观之治”的出现 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对隋朝的灭亡深有感触,经常与大臣议论历代兴衰往事,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深信不疑。他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魏征曾为太子做谋士,但他为人刚直,李世民就任用他为谏议大夫、宰相。魏征果然不负所望,共进谏200多次,纠正唐太宗的偏失,成为唐太宗的一面“镜子”。唐太宗求贤若渴,用人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