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7794715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课件(共41张PPT)

日期:2025-10-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7次 大小:34980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课,统一,多民族,国家,捍卫者,康熙
  • cover
历史人教版 选修4 1.3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康熙身上有三种血统、有三种文化,康熙的三种血统,父亲是满族人,祖母是蒙古人,母亲是汉人,所以康熙身上有满洲人、蒙古人、汉族人的三种血统。 受了三种文化的影响,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影响。 少年皇帝 1661年,清朝顺治帝的第三子玄烨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康熙。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索尼、鳌拜等四位功勋卓著的老臣为辅政大臣。康熙初年,生机勃勃的满洲贵族逐渐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大陆上的抗清斗争大体结束。 但是,①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沙俄势力有待驱逐; 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所以,清朝统一全国和保卫边疆的任务仍然繁重。 ④满洲贵族入关后强制实行圈占土地、剃发易服等政策造成的满汉民族矛盾尚未平复。 可以说,年幼的康熙帝执掌着根基未稳的江山。 面临的困难 不久,⑤辅政大臣鏊拜开始骄横跋扈。 经康熙帝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允许,14岁的康熙帝亲政。少年皇帝康熙对鳌拜的专横忍无可忍,决心除掉他。有一天,康熙帝单独召见鳌拜。鳌拜刚进宫殿门槛,突然从两旁冲出一群少年,将鏊拜捆绑起来。 康熙帝列举了鳌拜欺君擅权、结党乱政的30条大罪,但却免他一死,禁止株连,稳定了朝廷秩序,显示出年轻皇帝果敢与成熟的政治智慧。康熙帝总揽朝政大权后,更是兢兢业业,每晨御门听政,风雨不误。这表明他正像祖母教诲的那样,立志做贤明有为、励精图治的君主。 巩固统一国家 亲政后的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三藩”割据。因配合清军平息南明政权和农民军抗清斗争而受封的“三大藩王”,即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占有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广大地区,掌握重兵,割据称雄,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 历史纵横 面对三藩的威胁,清朝的一些大臣主张撤藩,另一些大臣坚决反对,担心一旦撤藩会激起藩王反清,害怕清廷将来难以控制‘滇黔苗蛮’。康熙帝决定三藩并撤,他说:“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发制人。”吴三桂反叛的消息传到北京,反对撤藩的人把吴三桂反叛归咎与主撤者,并主张对主撤者“以正国法”。果敢的康熙帝承担了全部责任,他说:“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随后发诏削夺王爵,还明谕要取吴三桂首级。 撤藩过程:康熙撤藩的决定一石激起千层浪、"东西南北,在在鼎沸",京城里有杨起隆举事,宫内有太监内应,京城附近察哈尔叛乱,同时,先后发生京师大地震、太和殿火灾,康熙帝爱后赫舍里氏崩;吴三桂起兵云南,尚可喜、耿精忠接应,三藩军队势如破竹入四川、湖南、湖北;而山西王辅臣坐山观虎斗,不听朝廷调遣;从清朝统一全国开始的几十年里,由于长期无战事和训练不力,清朝多数部队战斗力不强。真可谓朝里朝外,外叛内变,雷火地震,天灾人祸。一时间人心惶惶,京师不少官员甚至将家眷送到江南乡里。此时,康熙处于进退维谷之中,是安抚三藩还是坚定撤藩,索额图认为朝廷处于危机之中,且无胜算,应该杀明珠、周培公,安抚吴三桂;康熙的撤藩进入最困难的时期,包括他本人也对成功充满怀疑,于是命四位大臣辅政,自己退居盛京,下罪己诏;再关键时刻,孝庄激励康熙:“大清最大的危难不在边关和内乱的太监,而是在你(康熙)的心里” 在要不要撤藩的争论中,康熙帝当机立断,毅然下令撤藩。“三藩”闻讯,起兵反清。康熙帝亲自指挥平叛,运筹帷幄。在这场决定清朝生死的战争中,康熙帝大胆起用汉将,重用绿营,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反映平三藩的《纪功图卷》(局部) 1681年,据守台湾的郑成功之子郑经死去,郑经之子郑克 继位。康熙帝抓住时机,决定收复台湾。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