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08945

统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17课 课件(共18张PPT)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21686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统编,PPT,18张,课件,17课,范本
  • cover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二年级上册 第17课 内容一 前赤壁赋(下) 内容二 水调歌头 内容一 前赤壁赋(下)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前赤壁赋(中)》。 (二)师生合作吟诵《世说新语·雅量》二则。 二、尝试初读 (一)初读《前赤壁赋(下)》,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盈、瞬、酌、肴、狼藉、枕藉(jiè)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四)师生拍手齐读。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文白对读。 原文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文 苏轼说:“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没有一瞬间不发生变化的;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2.素解文意。 点拨:苏轼觉得,水和月、人,既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江水表面上在不断逝去,但并没有真正减少;月亮表面上时圆时缺,但并没有真正增加或减少;每个人虽然都有生老病死,但人类却在代代传承。 拓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且夫天地之间”到“吾与子之所共适”。 1.文白对读。 原文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 何况天地之间,凡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化为声音,撞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享用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时候。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2.素解文意。 链接:苏轼的三次被贬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从“客喜而笑”到“不知东方之既白”。 1.文白对读。 原文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 同伴听后高兴地笑了,清洗杯盏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都吃完了,只剩下桌上的杯碟一片凌乱。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靠着睡去,不知天边已经露出鱼肚白了。 2.素解文意。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水调歌头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前赤壁赋(下)》。 二、解诗题 《水调歌头》是公元1076年中秋苏东坡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子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写此词时,作者41岁,已被贬到密州两年,除政治不得意外,他与弟弟也已分别六七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三、正诗音 (一)初读《水调歌头》,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宫阙、不胜(shēng)寒、绮、婵娟 (三)标注入声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