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21515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外古诗词诵读(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导学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58次 大小:12424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行军,城闻,受降,故园,长安,九日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岑参 (约715年~770年),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祖籍南阳(今河南南阳),天宝三年(744)中进士。天宝八年(749)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等地。唐肃宗至德年间入朝为右补阙,因直言触怒权佞。出为虢州长史。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有《岑嘉州诗集》传世。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由于他几度出塞,久佐戎幕。对边地战斗生活塞外风光有长期的体察和深刻的认识,擅长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资料链接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旧历二月唐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课文详解 古今对译 注释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 高去,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 无人送酒来。 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 故园菊, 我心情沉重的遥望我的故乡长安的菊花, 应傍 战场 开。   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送酒:此处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傍:靠近。 名师点评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朗读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名句赏析 1.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赏析: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诗写到这里为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