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42806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五单元《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5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211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五
  • cover
初中音乐课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 人民音乐-出卷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课 题]:《沂蒙山小调》 [课 型]:欣赏课 [年 级]:七年级 [课 时]:一课时 [教 具]:多媒体课件、钢琴、课件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具有严谨的旋律进行逻辑和方整性的曲体结构形态:四个乐句,每句两小节。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各句基本上是前半句明显跳进、后半句曲折级进,旋律既有开朗、挺拔的性格,又有细致委婉的抒情咏叹。前三乐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结构是较典型的小调体,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它的体裁属性也就有了两重性,人们也因此将它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代表。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初中的音乐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加深了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但由于他们年级小,对音乐内容的理解还需加强,特别是对民歌的演唱还需要在演唱技巧上多加学习。因此,对七年级的学生应多加引导,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歌曲,体验我国民歌的音乐之美,增强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模仿、聆听、探究、编创的形式欣赏歌曲学唱歌曲。 3.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小调音乐特点,认识“鱼咬尾”创作手法并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编创旋律。 [教学重点]: 欣赏歌曲,了解小调体音乐特点,认识“鱼咬尾”创作手法,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旋律。 [教学难点]: 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创编旋律。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歌曲导入 教师演唱《沂蒙山小调》以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想不想听我为大家演唱呢? 师:这首歌好听吗?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习这首歌曲《沂蒙山小调》 引入新课 聆听歌曲 初步聆听,整体感知 完整聆听歌曲,从歌曲旋律、歌词上面谈一谈听完之后的感受。 学生自由回答 总结:旋律婉转悠扬、流畅细腻,单句范唱让学生了解一字多音的唱法,正是因为一字多音多次出现在歌曲当中才让旋律听起来婉转动听,这就是小调体裁歌曲的风格特点。 复听歌曲 再次聆听歌曲的第一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 教师分别范唱四乐句 师:大家不要看歌曲中只有四个乐句,其实作曲者李林在创作这首歌曲的时候运用到了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她把它隐藏在每一个乐句的开头和结尾的音符上,大家边听边找一找这个隐藏的小秘密有什么规律呢? 上一个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下一个乐句开头音相同,我们把它叫做“鱼咬尾”创作手法 学唱歌曲 一起跟钢琴唱一唱曲谱,体验一下“鱼咬尾”的魅力 1、教师再次范唱第一段歌词 分三大组分别练习第一乐句、第二乐句、第三乐句,用小组接龙的形式演唱歌曲,再次感受“鱼咬尾”的妙处所在,第四乐句全班齐唱。 2、完整跟伴奏齐唱 拓展。 小组讨论,用“鱼咬尾”的创作方式编创旋律,填词,跟钢琴演唱 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创作中,激发他们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 总结。 这首歌已经学会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小调体的旋律特点。大家齐心协力开动脑筋编创的歌曲是属于我们班独一无二的歌曲,希望大家能够喜爱我国民歌,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