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896666

12. 湖心亭看雪 习题课件(28张ppt)

日期:2024-05-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2020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湖心亭,看雪,习题,课件,28张,ppt
  • cover
12 湖心亭看雪 学习导航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有关情况;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对比、白描的运用。   3. 领略雪后西湖美景,感悟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课文梳理 【整体感知】———结构图解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综合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流露出他避世、清高、脱俗的情怀。 【整体感知】———文章主旨 【整体感知】———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作为游记,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极少的笔墨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湖山雪夜图,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遇到两个赏雪之人而感到惊喜,短暂的相遇令人高兴,随之而来的分别便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人释怀。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为的延伸。人的参与,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2)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如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就用了白描手法。“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1. 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道“舟中人两三粒”,而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为什么? 【解疑释难】 观点一:这并不矛盾,而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与他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观点二:不矛盾。这样写,既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也不是作者有意为之,而应该是写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只小船是作者租用的,小船上的两三人,可能有两个是舟子,他们靠出租小船为生,并无心观雪。真正想观雪的只有作者,因此作者用了一个“独”字。 2. 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①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 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②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 物因此有了内容。③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是( )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 )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 达标训练 【基础过关】———重点词汇 都 消失 这 撑(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