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906263

人教(新课程标准)必修1政治史 模块综合卷 (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2次 大小:3531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模块,解析,原卷版,综合,政治史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模块综合卷 政治文明发展史综合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周代宗法制的逻辑,不是以血缘亲疏定君臣关系之远近,而是以君臣关系抹平血缘之亲疏。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材料说明周代宗法制 A.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 B.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 C.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D.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在公共事务中,君不是某个人的兄弟或者叔侄,君只存在于公共性君臣关系中,从而确立了其同等地面向所有人的普遍的公共性”可知,反映出宗法制具有“公天下”的某些特征,故B项正确;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统治秩序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在题干中没有体现,应排除AC两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分封制,故D项排除。 2.有学者统计,春秋时期鲁、晋、楚、宋、郑五国有史可稽的共85位主政者中,世族占92%,而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共计81位宰相中,本人属于本国公子或本国宗室、王公室姻亲者26位,与其他国家王公有亲者8人,共计只占总数的42%.此现象说明 A.王公数量大幅减少 B.诸侯权力受到威胁 C.宗法制度日趋衰落 D.官僚政治完全确立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由春秋到战国时期,世族主政者所占的比例由92%降到4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宗法制度逐渐衰落,故本题答案选C项;A项是对材料现象的总结,没有体现说明的问题;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诸侯权力的变化;D项错误,官僚政治是秦朝时期形成的。 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通过文物“看”历史和从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中关键信息“秦代”“郡” “县”等,故选C。 4.汉代统治者建立太子制度以保证帝位传承,如果遇到皇帝年幼或因为其他原因无力处理政务,汉代形成太后听政制度。东汉末年形成宦官和外戚的轮流专权局面,原因在于 A.家天下观念的根深蒂固 B.地方分裂势力强大 C.皇帝依靠外戚制约宦官 D.皇帝专权与太后听政制度的冲突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汉代形成太后听政制度”可知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为了加强皇权,皇帝利用外戚和宦官互相制约,故C正确;“家天下”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而不是地方,故B错误;皇帝专权与太后听政制度的冲突不符合史实,故D错误。 5.魏晋时期南朝刘宋统治者要求所有举荐的秀才、孝廉都要参加策试,对秀才策试进行改革,规定策试五道题都回答的为上等,三四道为中等,两道为下等,只回答一道为不合格。这种规定 A.是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的标志 B.反映了士族地主的要求 C.有利于选拔最优秀的人才 D.使秀才选拔标准更加客观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规定策试五道题都回答的为上等,三四道为中等,两道为下等,只回答一道为不合格”可知确定了评价考核的标准和客观依据,D正确;隋炀帝大业二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排除A;参加策试一定程度损害了士族地主利益,排除B;选拔的人才不一定是最优秀的,排除C。 6.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A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