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7952198

14.《在柏林》教案+课件+视频素材(共2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14次 大小:1240743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在柏林,教案,课件,视频,素材,25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 内容 14.在柏林 第(1)课时 备课 日期 月 日 课型 新授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默读课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感受小说结局构思的巧妙,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 重难点 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激趣导入】 一、回顾学法,导人新课 1.出示交流平台: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小说一般有比较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桥》中的老支书、《穷人》中的桑娜。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呢?我们以《穷人》为例来谈一谈。读小说时,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如,关注写桑娜语言、动作、心理的内容,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的担忧、体贴,以及对邻居的关心。我们还可以通过小说的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从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的情节中,可以体会到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顾孤儿的善良。小说还会借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穷人》把故事安排在一个风雨大作、又黑又冷的夜晚,有利于表现穷人生活的艰难,反衬桑娜夫妇的热心以及他们内心世界的富有。 2.请大家浏览一下交流平台,结合交流平台的提示,举例说说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 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今天,我们来读一篇小小说《在柏林》,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看看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探究新知】 二、明确目标,自读课文 1.自读提示,圈出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提示,用笔圈画出学习要求,思考:这篇小说是如何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与你以前读过的战争作品有什么不一样?你又是如何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2.围绕问题,学生自学。 提示:借助前面所学的阅读方法,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学生围绕导学中的问题,展开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并进行交流。 学 习 单 以往同主题作品在柏林环境战争场景情节战斗场面人物参战战士我的感悟战斗场面 三、深人文本,品味表达 1.抓住矛盾,品味人物。 再读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关注两处矛盾冲突处,品味人物形象。 (1)老人是后备役士兵,三个儿子都在战争中死去,妻子“虚弱多病”“神志不清”,他为什么还要“上前线”?他能不去吗? (战争给老人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妻“疯”子“亡”,自己年事已高,本应安享晚年,但却不得不奔赴前线。) (2)妻子被小姑娘嘲笑,老人第一次没有吱声,为什么第二次却“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面对两个小姑娘的浅薄与无知,第二次老人才“挺了挺身板”开口,仿佛在叙述着一件“很平常”的事:三个儿子战死,自己还得上战场,相依为命的妻子在疯人院度过残生。老兵那份“平静”,却在众人心中掀起狂澜一这样的悲剧,不正是战争带来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悲剧吗?) 2.关注环境,体会表达。 出示小说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 (1)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引导学生思考:“健壮的男子”都哪里去了?这样的场景是偶然现象吗? (环境描写引出了故事的开始,又从侧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健壮男子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2)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①引发学生思考:这里的“静”仅仅是环境安静吗?与前面“随即车厢里平静了”的“静”有什么不同? (结尾处的“静”,是因为老兵的话引起了人们深深的反思,反思战争的罪恶,反思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可怕灾难。而前面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 ②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车厢里的人听到后备役老兵的话,内心十分震撼,可见,战争给人民的身体和心灵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