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计算机硬件组成 》教学案例二的分析 基本分析 课题:《计算机硬件组成 》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 课程类型:信息技术课 课时:2-3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由那些硬件组成,简单了解其功能,并能对各种硬件进行识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学习的思想,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 学习活动 1.任务驱动 2.小组协作 3.讨论交流 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引导者、协助者。 老师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学习资源 ,激发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监控学习的进程,使课程有序地进行。 学习过程 布置作业 引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 布置任务 教师总结 交叉学习 小组汇报 完成任务 学习结果 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的多种途径,自主学习这部分知识 。 小组协作学习,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 学生应能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的评述 本教案的特点 本教案的优点 本教案的缺点 本教案的特点 (一)、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1).自制的介绍计算机硬件组成的课件。 (2).计算机硬件实物———包括打印机、扫描仪、硬盘、光驱、主板U盘以及每组一台可供拆装计算机和部分板卡。 (3).Internet网及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 (4).课本。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自学之前,老师布置自学思考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本教案的特点 (三)、小组协作与讨论交流相结合: 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研究一大部件,学生在合作中完成任务。然后每组派代表结合硬件实物对本组研究的硬件进行介绍,由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本教案的优点(一) 结合实际,采用小组协作。 由于这部分知识中要认识的硬件较多、较杂,如果每个硬件都从头到尾认一遍,时间不够,而且讲解枯燥,学生容易厌烦。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每组由学生推选出组长,由组长来组织本组同学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完成任务后每个小组的成员,要结合着计算机硬件实物来解答本组相应的自学思考题目。 本教案的优点(二) 在小组协作的基础上,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 教师规定具体任务和要解答的题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不同的分工,分别研究硬件系统的一部分,例如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 本教案的优点(三) 交叉学习 ———避免学习的片面性 。 小组根据任务进行协作学习的时候,容易造成一个问题———学生只对本组的学习内容掌握的比较扎实,而忽略了其他小组内容的学习 。本课就针对此问题,运用决策———在小组汇报完成后给学生留出一段时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学习。 本教案的缺点 缺少激励机制 小组分组由组长牵头,组织小组活动,这相当需要一种激励机制,如加分制,在激励组长的积极性的同时,得使组长的工作得到肯定,以防大家都逃避担当组长。(这一参照《 《计算机的组成》 》案例一) 缺乏对硬件知识的基本概念的理解 虽然我们现在反对应试教育,但是考试还是必要的,所以了解、掌握基本概念也是必要的,所以要适当地加强这方面。 我的几点建议 (1)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来一个游戏更加好。 我们学习计算机的组成,无非就是更加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并为以后学习计算机知识、原理打下基础。为了更加精透熟悉计算机的组成,我建议组织同学进行“计算机组装比赛”,游戏中要用到的计算机即可是废置的计算机,也可是计算机模型。 我的几点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