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二) (第二章) 时间:90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D )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2.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B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砂岩 D.砾岩 3.图示地段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A ) A.水平拉伸作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 解析:图中①处为断层,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河谷,②为背斜成谷,③处有岩浆侵入,具有高温高压的条件,石灰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图例中显示的沉积岩为沉积作用形成,该地区发生过水平挤压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堆积作用等。 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M处的地质构造是( D ) A.山岭 B.谷地 C.背斜 D.向斜 解析:M处岩层向下凹陷,为向斜构造。 5.图中N处的地质作用是( D ) A.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岩浆活动 解析:N处为火山喷发通道,地质作用为岩浆活动。 6.南水北调工程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南水北调是人类对地表径流施加影响,即②环节。 读我国南方山区某水系部分河段示意图,完成7~8题。 7.流水侵蚀作用比较强烈的地区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②河段较狭窄,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强,其他三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侵蚀作用弱。 8.冲积扇最有可能形成在(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根据等高线的形状判断,①处为河流的出山口处,可能形成冲积扇。 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回答9~10题。 9.有关大气热力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③只出现在晚上 B.①为长波辐射,②为短波辐射 C.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③ D.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② 解析:③是大气逆辐射,昼夜都出现。①是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①。②是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辐射。 10.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热力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 C ) 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①大小有关 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②大小有关 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①③大小有关 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④大小有关 解析: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是因为海拔高,与①大小无关。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是因为云雾多,与②大小无关。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结合前面分析,与①③大小有关。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与④大小无关。 读北半球某地高空气压场的分布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a、b处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A ) A.西北风、东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东南风、东北风 D.西南风、西北风 解析: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后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因此a处风向最有可能是西北风,b处风向最有可能是东北风。 12.下列对图中甲、乙两地近地面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甲处气流呈上升运动 B.乙处气流呈下沉运动 C.甲处多阴雨天气 D.乙处气温日较差小 解析:甲处近地面为高压控制,气流呈下沉运动,多晴朗天气;乙处近地面为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小。 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是2月10~12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图回答13~14题。 13.该锋面属于( A )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冷锋 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锋面及雨区向东南方向移动,且雨区在锋后,所以为冷锋。冷空气在北侧,所以为北半球。 14.12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C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