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元2 组成物质的元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化学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一教现实知识C,H,O,N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二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三让学生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四教学生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抽象,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化学用语,要求学生记忆和规矩的约定较为空白。本节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三个学会:学会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学会记住并会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二、学情分析: 1、九年级学生年龄处在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阶段,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2、本校为农村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生总体基础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明显,情感变化较大。 3、本课时的特点是抽象,全靠理解与想象,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而且要识记的知识较多,难度较大。 三、主要教学策略: 1、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多让学生参与,乐在参与中:展示标签、说明书,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化学元素;展示卡片,让学生学习元素及元素符号的乐趣。同时采用阅读、编顺口溜、讨论、辩论、活动与探究来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主体意识。 3、通过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知道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阅读自主学习,并且懂得如何查找,提炼相关知识、信息。 认识科学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物质基本组成的统一性 五、教学重点: 1、元素符号及其意义;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 六、教学难点: 1、元素符号意义; 七、教学课时: 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酒精和水谁有气味?为什么会这样? 金钢石和纯金谁硬?为什么会这样? 常温下水银(录)和钢,谁为固体,谁为液体?为什么会这样? 这说明物质的性质有没有差异?(有) 这些差异由什么决定的呢?物质的这些差异是由物质的内部组成不同决定的。 所以研究物质必须研究物质的组成。 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物质的组成。 二、新课 元素 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人类从几千年的古代就开始,就不断地对物质组成进行研究。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万物是由气、水、火、土四种元素形成的。我国早在战国未来就提出”五行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组成。 这些学说科学吗?(不科学) 近代研究表明,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物质的组成单元。 如:每天生活都离不开的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投影:P63,表3-3常见物质的组成元素。 组成万物(物质)的元素有多少种呢?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110余种 这些元素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之处在于构成它们的原子不同,有的原子的质子数多,有的少。 科学家们把质子数是1的原子总称为氢元素,把质子数是2的原子总称为氦元素,把质子数是3、4、5、6……的原子都有总称命名。 总的来讲: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 也可以讲: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如 B和D为同一元素,因为它们的核中荷数即质子数都不得是12,而A、C为另外两种元素。 判断: 谁和谁是同一种元素?共有几种元素?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 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语言,元素名称文字各不相同,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后来国际化学界为了交流方便,统一用一些符号来表示元素,于是就出现了元素符号,它是以以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如果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另一些元素则附加第二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如 H He C Cl Ca S、Si 判断: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