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 纪念白求恩 课文探究 一、主题探究 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抗日战争的不寻常经历,作者对他的不幸逝世表达了深切的悼念之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_____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以及对技术_____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精神。 二、疑难探究 1.为什么把写白求恩的精神放在第1段,而把写其专心业务、精研技术放在第3段?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积累运用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和_____,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作品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实践论》等。毛泽东的诗词也很有名,例如《_____》《_____》《算子·咏梅》《七律·长征》等。 2.读重点字。 鄙薄( ) 晋察冀( ) 热忱( ) 派遣( ) 拈轻怕重( ) 纯粹( ) 3.识多音字。 (1)他学哥哥的样子练倒( )立,结果摔倒( )了。 (2)我们准备挑( )选出最出色的队员去参加冠军挑( )战赛。 (3)在被押解( )的途中,他使出浑身解( )数想解( )开镣铐,终未得逞。 4.辨形近字。 (1)在关ài( )附近的村子里,到处洋yì( )着欢乐的气氛。 (2)他仔细xún( )问xùn( )难者的情况,并安排慰问金的发放。在这一点上,他丝毫没有xùn( )私枉法。 5.解关键词。 (1)拈轻怕重:_____ (2)麻木不仁:_____ (3)不足道:_____ (4)( ):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 (5)( ):(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6.感知课文。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文章总结了白求恩同志三个方面的精神,分别是_____、_____、_____。白求恩同志_____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_____,对同志对人民的_____。每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二、品读达标 阅读课文第1、2两段,回答问题。 7.这两段文字的论点是( ) 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D.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或:共产主义)精神。 技法点拨 快速把握议论文的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如何快速把握一篇议论文的论点呢? (1)分清论题与论点。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或对象。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在阅读时,如能弄清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就找到了文章的论点。 (2)位置分析法。论点往往在较为醒目的位置,可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处着手提取与归纳。分论点要注意从过渡句、段落的首句和尾句处提取。 (3)论据分析法。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 (4)语言标志分析法。有些论点是在层层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时通常会有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我认为”“由此可见”“所以”“总之”等;或一些标志性词语,如“应该”“必须”“要善于”等。一般论点就是这些词语后边的语句。 8.第2段文字运用了_____和_____的论证方法。 9.第1段中写道:“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说说句中的三个“这”和“这种精神”各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