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159747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共56张PPT)

日期:2025-10-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38855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儒家思想,PPT,56张,课件,形成
  • cover
(课件网) 中学历史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必修三第1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春秋形势 战国形势 政治: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铁双镰范 青铜牛尊 经济: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孔子讲学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政治: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 经济: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 思有以拯济之,故其学术皆应 时而生。 ———胡适《说儒》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诸子百家 诸子指各种不同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及其著作,“百家”是泛指,诸子之多的意 思,主要的流派有儒家、墨家、道家、法 家。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2.诸子百家 二、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创立儒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思考:什么是仁? 爱人; 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仁?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 至矣。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仁? 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欲仁,斯仁至矣 只要想做到仁,能够做到,为 仁由己。要做到仁,需要个体自觉 的道德修养,只要不断反省,就能 达到仁德境界。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思考:“仁”用到治理国家上, 孔子又提出什么主张? 为政以德,以德治民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礼 周礼:尊尊、亲亲、贤贤、 男女有别四者之结体······然尊尊、 亲亲、贤贤此三者,治天下之通 义也。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思考: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尊尊”之礼:维护尊卑 贵贱的政治等级 “亲亲”之礼:维护亲疏 远近的亲缘等级 “贤贤”之礼:维护君子 小人的文化等级 孔子追求的礼是什么? 尊尊、亲亲、贤贤 孔子所说的礼是周礼,是 等级名分制度,是社会秩序, 是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子曰:“必也正名乎。” 思考:怎样才能实现礼? 怎样才能实现礼? “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 度;每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才能使自 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 “正名”:按照周礼,把当时已经 混乱的社会等级、社会秩序矫正过来, 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为什 么不被统治者采纳? ①春秋时期,国家分裂割据,缺 乏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②各诸侯国热衷于战争和改革古 制,意图自强,孔子恢复周礼和德政 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孔门弟子世称三千,其中有七十 二贤人。在地域上,弟子们来自各诸 侯国。就学生而言,有“闻一知十” 的高材生颜渊,也有“难与言”的外 乡人;就成分而言,除了孟懿子、司 马牛等少数学生出身贵族外,大部分 是平民,如子贡是做生意的,子张是 农民。 ———《中国教育史讲稿》 贵族子弟:孟懿子、司马牛 贫穷卑微:颜回、闵子骞、子路 家境富裕:子贡、冉有 天资聪颖:颜回、子游、子夏 相对愚钝:曾参、子路 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