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了解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分,能够正确连接计算机的各大主要部件(显示器、主机、耳机等),尝试了解有关硬件的常识,如CPU的品牌、显示器的种类等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广西省中小学《信息技术》统一教材,初中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内容安排为一课时,教学过程按照40分钟进行设计。 二、设计思想 (一)本节课内容分析和地位阐述: 初中《_????????????_》第一册是面向初一年级第一学期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1—10节);第二部分是网络基础知识和操作(11—16节)。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1课,如何打好这“关键的一仗”,并且打得漂亮,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给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本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学生分析及教学策略: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接触过电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一般对计算机硬件知识不是概念模糊,就是一知半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差异教学手段,注意任务的分层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切实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2、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玩性十足”。我们将要面对的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一批“稚气未褪”的孩子,“玩”是他们的天性,并且大多数上过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学生都认为,来机房就是“玩”来了。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来机房上信息课,我们初中老师不可能给孩子“当头一棒”,让他们立刻扭转“玩”的思想认识,适应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体现“愉快教学”的思想,因此可以尝试采用“游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将课程内容融入游戏,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主掌握知识点,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初一的学生缺少控制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我们设计教学过程一定要新颖有趣,并且课前要详细考虑教学的每个环节,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争取制定好每位学生的任务和学习目标,吸引每位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让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这样的教学过程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教法说明: 1、游戏教学法:即教师借用健康、益智性等游戏软件进行教学,也指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编写一些简单的游戏软件进行教学,寓教于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或游戏化学习模式)。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更宽泛地理解游戏教学法:只要具备游戏性、寓教于乐的目的,将课堂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融汇于娱乐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这样的教学设计都可以理解为使用了游戏教学法。 本节课尝试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将“游戏元素”融入实际教学过程,将“认识计算机的硬件”的教学活动设计为一场“电脑DIY”的游戏竞赛。根据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让学生自由分组,使其在角色扮演和互相竞赛中掌握本节知识点,并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分工协作以及调查评价等方面均有所收获和提高。 2、任务驱动教学法:将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到竞赛任务(不同环节设计为子任务)中,让学生在攻克不同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 设计任务时,我们要注意:(1)任务的层次性,任务设定要根据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的差异进行多层次设计,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位学生都能从力所能及的任务中体验成功的快乐。(2)任务的难易程度,我们要掌握学生的学,所设计的任务应较多的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产生较低错误(高成功率)的信息技术教学,多给学生成功的机会,这样有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