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217453

人教版必修三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课件(共21张PPT)

日期:2025-10-1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9881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人教,PPT,21张,课件,形成,儒家
  • cover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1、春秋战国: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2、西汉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3、宋明理学: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理论化、思辨化过程。 4、明清批判继承儒学:     批判专制,提出民主思想;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唯物辩证思想等。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1课 教学过程 1、分组学习、讨论,凝聚共识。(5分钟) 2、黑板展示。(5分钟)   1-4组展示知识梳理填空部分,要注明序号,条理清晰。   5-8组展示合作探究部分。 3、交叉点评。(5-10分钟)   7、8组分别点评1-2、3-4组。   1、2组分别点评5-6,7-8组。 4、老师补充、评价、总结。 5、集体朗读。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学者、思想流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相互批驳、彼此融合的局面。 2、原因 3、代表:九流十家 4、意义 ①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③奠定中国文化基础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社会背景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诸侯争战;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形成。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诸子百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知识升华 1 2 3 4 5 6 A A C C C C 7 8 9 10 11 12 B C B B C B 【限时自测】答案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晚年对《诗》《书》《礼》《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学说 政治思想 教育思想 文化贡献 知识梳理 “仁” (核心),“为政以德” “礼 ” 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学在民间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 孟子的思想 荀子的思想 “仁政”思想 (孟轲,亚圣)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性善说”(伦理) (荀况) “仁义”“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2.荀子 (1)仁义,王道 (2) (3)伦理观上: “性恶论”(主张礼法) 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四岁男孩疑被后母用锅铲打瘪头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 人性论 爱人 为政以德 性相近 仁政 仁义 王道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 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