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69519

湘教版(2001)六年级上册3.2地震 教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348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教版,2001,六年级,上册,3.2地震,教案
  • cover
地震 【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了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规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形状、表面、内部之后对地球的显著地质变化的又一认识,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知识。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导学生建模研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地震的监测和地震时自救的方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板块学说、漂移理论,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且充满了岩浆和巨大的能量。而且大多数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有很深的记忆,但学生对地震的成因缺乏科学、系统的认识,对地震自救的知识比较匮乏,这也正是本课教学的切入点。 【设计思想】 本课教学以“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等探究教学的思想为指导,重视从学生的亲身感受来展开研究,本课从自然界的自然现象出发,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和亲身感受揭示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自救能力,引发学生对灾民的同情之心,渗透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知道地震的成因及地震的预测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会模拟地震的形成,加强对地震成因的理解。 2、通过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加深学生对地震危害的认识。 3、能够掌握地震自救的正确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张衡及他的贡献,知道科学是一项艰难和需要付出的工作。 2、通过对灾难的认识,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地震自救知识。 难点:理解地震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泡沫薄板若干、地动仪一个、课件。 学生分组准备:纸箱一个、积木若干、收集地震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提问、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的构造分为哪几部分?地球内部有哪些特点? 2、谈话:地球内部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壳在不断的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3、播放:《512汶川地震》(课件)。 4、提问:刚才你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现象? 板书:地震 谈话:关于地震,你想知道哪些问题?请各组讨论后,提出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 6、全班交流:你们组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7、谈话: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多,不可能都研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问题来研究好吗? (二)探究新知、展开活动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火山的成因,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 (2)播放:地震的成因(课件)。 (3)分组讨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4)全班交流小结并评价。 (5)讲解:地震主要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就是当岩浆冲出地表的一刹那引起的地震;陷落地震是地下岩洞或采矿区上面的岩层支撑不住压力时而发生塌陷,这两种地震占地震总数的比例很小,影响的范围也不大,而90%左右的地震都是构造地震。为了能更好的理解构造地震,让我们也来做一个演示. (6)演示:将泡沫薄板叠放几层,平放在桌上来代表一层一层的岩石。用手按住泡沫板的两头,不断的向中间挤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讲解:泡沫板代表地壳,用力挤压就产生了褶皱。 褶皱断裂时地震就发生了。 (8)小结板书:板块挤压 褶皱断裂 地震 (9)谈话:其实世界上经常都会发生地震,有的很强有的我们却感觉不到,如何来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呢? (10)分组实验:纸箱模拟地震。 (11)讨论并评价: ?怎样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地震的强弱呢?。 ?自我评价、小组内评价。 (12)展示:出示震源图片(课件)。 (13)总结:其实地球内岩层发生断裂的地方叫震源,而震源上方正对着的地面叫震中,它在地球的表面上。人们也用震中的地名来给地震命名,而且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