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273177

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298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核舟记,教学设计
  • cover
部编语文八下《11核舟记》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把握核舟“奇巧”的特点。 2. 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高超的细描手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发挥想象,感受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其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把握核舟“奇巧”的特点,品味语言、手法。 三、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活动法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在把握核舟的特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 品味文章简洁生动的语言和高超的细描手法。 3. 发挥想象,感受我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以及其中的民间审美意趣。? 二、教学重点:把握事物特点,理清说明顺序,品味语言、手法。 三、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体验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 四、教学课时:1 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活动法 第三单元单元整体架构 人文主题:本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4篇课文。它们或描写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或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或赞叹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通过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核舟记》解析 人文主题:感受古代微雕技艺的高超。 语文要素:熟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抓住文体特点,把握说明对象特点和写作顺序。结合诵读继续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材料: 1. 教师准备 A4 纸,用于折纸船活动。 2. 学生准备彩笔或者彩铅笔,用于画核舟。 3. 学生自备小道具,用于展现核舟人物群像。 新课导入 教师语言:有人曾经把整部《红楼梦》雕刻到一把竹扇上,成为微雕中的一大“绝品”,从而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其实,中国早在古代就有了微雕艺术,“核雕”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今天所讲的《核舟记》,就通过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为我们展现了雕刻者高超的技术。这个核舟有多大呢?谁能从文章中迅速找到? (教师展示:白纸上的彩泥小船) 教师语言:?“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就是这个彩泥小船这么大,估计观赏起来要用凸透镜,这简直太神奇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明朝作家魏学洢的《核舟记》,亲自感受这种神奇! 【设计意图】实际体验,激趣导入,引入教学。 读准字音,解决疑难 教师语言:下面,我先检查一下大家预习课文的情况。大家齐读一遍课文,老师想看看大家的朗读有没有进步。 学生活动:齐读课文。 教师语言:有一句同学们读错了,应该是“八分有(yòu)奇(jī)”,“有”读音是“yòu”。接下来,请一位同学提出在预习时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请其他同学们帮助解答。 学生活动:学生提问及交流 预设:【问】“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各具情态”是什么意思? 【答】各自具有(自己独特的)神情、状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自行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同学之间互相释疑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体会核舟的精巧 教师语言:大家这回读懂课文了吗?那我要考考大家,请大家快速填空。 (课件展示:1. 课文介绍得这件工艺品是_____。2. 制作者名叫_____。3. 这件工艺品主要表现了_____、_____、_____这几个人一起在_____游玩的场景。) 学生活动:学生填空。 预设:1. 核舟 ?2. 王叔远 ?3. 苏东坡、黄鲁直、佛印 ?赤壁 教师语言:通过填空,我们简单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