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4光能的捕获、转换和储存 教学设计 课题 4.4光能的捕获、转换和储存(课时1) 单元 必修1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中 教材分析 本节实验课选自生物第4章第4节《光能的捕获、转换和储存》,学习了细胞基本结构和功能后,学生进行本实验,利于他们了解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也为学习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奠定基础。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知识目标:1.通过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理解提取和分离光合色素的原理;2.通过光合色素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说出实验结果呈现的光合色素的种类、色泽及含量。能力目标:1.体验物质提取、分离及含量测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培养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2.通过定量测定色素的含量,培养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情感目标:1.体验从微观水平上探究和解释生物宏观现象的研究和思维方法,建立生物宏观与微观的联系;2.通过光合色素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生物科学素养。生命观念:绿叶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含量及作用。科学思维:通过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试验,培养学生的大胆探究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态度。科学探究:通过进行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和探究能力。社会责任:过小组探究,体会合作、交流、分享的意义。 重点 教学重点:1.光合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2.光合色素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的实验操作及结果分析。 难点 教学难点:层析的原理,分光光度仪的使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第1课时什么是光合作用?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睎。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这首古诗描述的景象,可以说是对“万物生长靠太阳”最唯美的诠释。没有植物的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就没有草木葳蕤、鸟兽成群的和谐景象,更没有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光合作用的机理是什么?光能是如何被捕获并储存的?人们对光合作用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学生思考问题,回忆光合作用的概念。 通过光合作用的概念回忆,引发学生思考,结合古诗顺势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课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学习。 新课讲授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发现光合作用二、叶绿体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 思维训练 陆生植物生长在土壤中,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它们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可能都来自于土壤,亚里士多德当年也是这样认为的。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科学家海耳蒙特(J Helmont)利用雨水浇灌柳树的实验,证明了植物生长的原料并非主要来自土壤。实验前实验后变化土壤干重100kg99.9kg-0.1kg柳树2.5kg82.5kg+80kg结论: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是水分 发现光合作用:1771-1785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J.Priestley)和荷兰医生英根豪斯(J Ingenhousz)先后发现,植物在光下能“净化”空气。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进行了系列探索,逐步认识了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本质。[资料1]1864年,德国植物生理学家萨克斯(J.Sachs)做了一个实验:把天竺葵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选择一片长势旺盛的叶片,一半叶片曝光,另一半遮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只有曝光的一半呈深蓝色(图4-21)。由此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萨克斯创新的碘染色测定淀粉、数气泡法测定光合速率等实验技术,至今还在实验室应用。结论: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资料2]1880年,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C.Engelman)把载有水绵和需氧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无氧的黑暗环境里,然后用极细的光朿照射水绵。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需氧菌只集中在叶绿体受光照部位附近.如果把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需氧菌则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照部位周围。结论: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