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301035

17 屈原 教案

日期:2025-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34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屈原,教案
  • cover
九年级语文备课 总第 课 时 课题名称 《屈原》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掌握本课的重点字词。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3.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2.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相信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吧?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端午节就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屈原》,来了解一下这个著名爱国诗人的故事。二、预习展示1.作者介绍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1921年,第一本新诗集)、历史剧《屈原》《虎符》《南冠草》《王昭君》等。2.背景资料《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发动“皖南事变”。作者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创作了历史剧《屈原》,展示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这部剧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3.知识链接———戏剧文学:概念:“戏剧文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戏剧文学专指话剧剧本;广义的戏剧文学指话剧剧本、歌剧剧本、戏曲剧本。一般多取其广义的概念。分类:根据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独幕剧和多幕剧;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和歌剧;根据戏剧文学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性质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则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基本特点:突出的舞台性(一是指时间、场景和人物的高度集中性;二是指人物形象的行动性)。四大审美特征:戏剧人物的逼真性、戏剧冲突的尖锐性、戏剧场面的集中性、台词的口语化和动作性。2、给下列生字注音:国殇(shānɡ)靳(jìn) 诡谲(jué) 瘦削(xuē) 商於(yú) 鞠躬(jū ɡōnɡ) 哗众取宠(huá)徘徊(pái huái) 脚镣(liào) 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污秽(huì)犀利(xī)稽首(qǐ)驰骋(chěng) 湘妃(fēi) 虐待(nüè) 雷霆(tíng) 镗镗鞳鞳(tāng)(tà)3、解释词语咆哮:(猛兽)怒吼。 诡谲:狡诈,狡黠。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炫目:(光彩)耀眼。哗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镗镗鞳鞳:拟声词。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驰骋:(骑马)奔驰。拖泥带水:形容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三、精讲点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本文划分层次,并说说每个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开头到“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到结尾):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祇,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他的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2.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对这一部分进行层次划分,并作分析。第一层(第二部分开头到“把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