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 ? ? ? 新编统编教材第三单元内容是中华古诗词。人文精神是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任务是尝试写文学短评。 ? ? ? ? ? ? ? ? ?【原题呈现】 ? ? ? ?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琵琶行》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请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 【应该注意的问题】 ? ? ? ? 1、”评“与”感“的区别:尽管文学短评和文学作品读后感都属于议论文,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评”,就选中的作品选中的研究点而评,评价客观;后者重“感”,属于引申体,需要在写作时结合本人实际,联系社会现实,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主观感发的色彩更为鲜明。如写《评〈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和写《有感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隐逸情怀》自是不同。前者紧扣文本,就评文本。后者从文本中生发,结合自身生活体验产生感悟。 2、防止选题大而空泛。如拟题为《论〈归园田居〉》,对于写文学短评是不合适的。诗词可从四个方面选题:形象、语言、技巧、情感。如《评〈短歌行〉与〈声声慢〉中的“酒文化”》这种选题就是正确的。 3、防止只举例不提炼规律,或只说规律不能举例,或举例与规例不能吻合。学会叙议结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佳作欣赏】 睹文而如闻仙乐 ———对琵琶行音乐描写手法的短评 ???陈希雅 音乐本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事物,但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却被描绘得层次清晰,音色分明。 诗人以比喻、叠词、曲中带情、烘托等多种手法亮丽了自己的文章。 音乐描写里运用了比喻和通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一句用“急雨”比喻粗弦的音节,用细碎的私语比喻细弦的声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夜泉流冰下难,”在把乐声比作莺语和泉流时,又巧妙地运用了通感,乐声的婉转和冷涩萦绕在读者的耳畔,还有以“裂帛”比喻曲终的短促等等,无一不留给读者深刻和具体印象。 音乐描写里还有叠词的辅助,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一系列叠词让枯燥的文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仿佛每个音节都是音乐的精灵。 音乐描写少不了侧面烘托和渲染,如“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以侧面烘托的手法无声衬有声,已余?强调乐曲效果,给读者余音绕梁的感觉又好比“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单只是说乐声凄凉还不够,你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乐声的悲凉,让人身临其境。 不仅如此,音乐描写还有情感与现实的融合,从一开始琵琶女“未成曲调先有情,”到最后“曲终收拨当心画”。中间的情感如泣如诉,倾诉着悲惨的遭遇,或圆润婉转,回忆童年少时的欢乐,或梗塞凝绝,无奈于世人的凉薄,或激昂凄厉,痛斥亲人重利轻情。变幻的音乐、交织的情感、曲折的身世,让人不禁沉迷于其中,最后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共鸣,将两位萍水相逢的艺术家对人生和社会的激愤不平,尽情宣泄。文章在泪湿青衫的感伤中结束。 《琵琶行》是一首读千遍万遍也不会觉得乏味的诗,其中蕴含的奥妙还需要不断挖掘,而文中种种对音乐的描写手法和对音乐的透彻理解,都一定会对今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不凡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浅析《声声慢》中的“愁” ??陈锦雯 李清照的词始终透露一种浓郁的感伤的情调,而这一种哀愁的情调,诗人借有形有色之物,表达了出来,从而使诗中的愁变得清晰可感。 用花表现愁 对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