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寻历史的踪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认识面具的演变、发展过程,了解面具与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从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认识面具艺术,从而进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质特征,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学会面具的设计与制作。选用恰当的材料,运用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设计制作平面或立体的面具。在与同学合作完成作业时,锻炼协作能力,培养互助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面具的由来和演变发展的过程,了解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对面具的不同理解。 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点及表现形式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设计出具有新意、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四、新课讲解 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准备上课。 2、导入 地戏,俗称“跳神”,因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为傩戏的一种,_??????_于明代初叶,是_è???·?_省安顺市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传统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三十万大军远征云南,一举击溃元朝盘踞云南的残余势力。后派人屯守,屯守的士兵借此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从此便有了安顺地戏。 3、新课讲解 (1)什么是面具 面具又称假面;在民间则称脸壳、脸子或鬼脸。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面具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 (2)面具的起源 远古时代,人们遇到天灾时,便认为是鬼怪在兴风作浪,为了把恶魔赶走,他们戴上面目狰狞的面具,并举行隆重庄严的宗教仪式。 (3)面具的用途 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与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面具不断衍变,原有的鬼神崇拜宗教迷信内涵逐渐淡化,逐渐向兼具酬神与娱乐的双重功能转化。现在面具又被当成纯粹的装饰与艺术品,其艺术性、娱乐性的审美价值日益增强。其隐喻与象征的含义愈来愈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面具文化”。 (4)面具的特点 美观、夸张变形、颜色鲜艳、对比分明、装饰性强等。不同色彩含义,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红色面具象征权力、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 4、探究实践 1)、教师讲解面具的制作步骤(提醒学生这项为本节课重点) 观看课件有关内容,提出问题:面具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你想不想自己亲手制作一幅美观而实用的面具呢? A、研讨:现在同学们研究一下你们手中的面具,你们可以试着拆一拆,观察一下,小组之间讨论讨论,看能不能找出面具的制作方法。学生一边研究一边讨论。 B、反馈:分小组回答设计制作面具的方法步骤。 教师总结: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概括面具设计制作的方法步骤:(_è?????_展示图片、步骤,分层次讲解) (1)、 构思设计内容 说明:设计要新、奇、特、有创意、寓意。 (2)、设计面具形状 说明:可以剪成圆的、方的,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夸张、变形。勾勒出面具的形状。 (3)、设计、手绘或制作五官。 平面面具:颜色、材料运用恰当,在面具适当位置安装头带。 (4)、剪纸粘贴 说明:从形状大小依次剪贴。剪双层,便于对称。 (5)、组合、装饰头发等饰物,修改整理完成。 说明:用皱纹纸可以做为头发、胡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运用多种材料、形式、方法制作。 2)播放微视频 学生观看制作过程,制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