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465619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239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美,五年级,美术,上册,5课,绘画
  • cover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了解生活中到处存在着“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应用。学习它能使学生更好地表现空间感,使绘画作品更真实。 2.技能目标: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能力,能较正确地分析和画出场景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情意目标:有留意观察的习惯和探究生活中近大远小透视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认识各种透视现象(特别是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准备: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和 网上搜集的各种透视现象的图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幅树的照片,引导分析哪一幅空间感最强烈。 指名回答,老师单独展示这幅空间感强烈的照片。 2、提问:这幅为什么空间感最强?平时在哪里见过这种现象? 学生回答,老师课件展示相应的有空间感现象的景物。 3、引导学生归纳出近景和远景的区别,老师归纳并板书: 近景:高大、宽阔。 远景:远的低矮窄小。 老师归纳: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透视现象。(展示“透视现象”四个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补充课题:绘画中的) 探求新知 合作交流 在绘画中如何表现透视现象呢?首先让我们认识几个新朋友吧! 1、认识新朋友 (1)、消失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消失点吗?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消失点就叫消失点。鼓励学生上台用电子白板找出画面中消失点的的位置。 (2)、视平线 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视平线吗?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与眼睛同高的的一条水平线(通过消失点并与地平线重合) 提问:消失点是固定不变的吗?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消失点可以根据需要更换位置。 课件播放相应图片加以说明并板书: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相反,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提问:那视平线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视平线的位置也是不固定的。 课件播放相应图片加以说明并板书: 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可以低一点。相反: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可以高一点。 2、引导学生观察视平线上下的景物,有何新发现。 (1)、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分析视平线上下景物的近远景物高低的变化(同时认识消失线)。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 视平线以上,景物越远越向下。反之,视平线以下,景物越远越向上。 (2)、消失线夹角处天空与道路由近及远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近宽远窄。 (3)、由近及远,树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近高远低,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师:颐和园长廊的横梁与树的变化一样(课件展示相关图片)。 (4)、课件展示荷兰画家霍贝玛的油画《村道》 师:荷兰著名油画家霍贝玛的《村道》就是运用透视现象表现了一条乡间小道。 总结提升 分层指导 1、同学们想不想也学着用我们学到的透视现象表现一幅简单的画面呀?来试试吧! 请同学上台尝试,其他同学当评委,细细观察。 指名评价。 2、老师示范 老师也想来试试,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呀? 老师示范,同时回顾透视现象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观察。 3、艺术实践 布置作业:运用所学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吧! 学生创作,老师巡视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4、作业展评 (1)、自评:学生谈自己的创作方法与构想。 (2)、互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老师总评,以扬长为主。 5、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老师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