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建设道路》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有一证件的文字是:“兹有顾福初君依章于1955年9月6日报名入社,共投股田7亩2分3厘3毫折合6股7分,特发给此股单为证。”对此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说法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C. 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 农民获得土地经营自主权 2.“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3.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说:“资本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剥削是有进步性的。”“中国工人阶级还要忍受一个时期的剥削痛苦。”刘少奇此语的出发点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以促进工业化 B. 利用私人资本以克服财政困难 C. 有序推进改造以缓和社会矛盾 D. 发展多种经济以巩固人民政权 4.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 B.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5.1964年,周恩来与美国作家斯诺交谈时说:“过去十五年中有些事情我们是做对了,但我们也做了一些错事。……只有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改正它们。”针对50年代末经济建设中的“缺点和错误”,党和政府的纠正措施是( ) A.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提出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C.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D. 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也是对外贸易增长的过程,我国在扩大对外出口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观察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1980—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亿美元)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一直大于进口总额 ②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③我国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经济战略 ④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7.下表是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构成比例表。对表中所示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②经济建设“左”倾错误严重 ③工农业生产比例失调 ④“八大”主要任务基本完成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8.深圳是中国第一座标界“昨天与今天、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崭新城市。以下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深圳是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 B. 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深圳开始 C. 国家鼓励深圳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D. 深圳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 9.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1992年“改革”层面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相对应的“开放”层面是( ) A. 四个经济特区 B. 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 形成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D. 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10.1984年,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这则材料说明经济特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 ) A. 龙头地位 B. 主体地位 C. 中心地位 D. 领导地位 11.下图是1953—1985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其中年均增长率最高值出现的原因是(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成就巨大 B. 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生产发展 C. 改革开放调动广大农民生产热情 D. 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12.“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 A. “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B. “大跃进”的“浮夸风” C. “文革”的严重错误 D. 改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