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30972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10.1《重叠问题》教案 (北京版)

日期:2024-05-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0350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10.1,重叠问题
    《重叠问题》教学设计表 一、基本信息 学校 课名 重叠问题 教师姓名 学科(版本) 北京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章节 数学百花园 学时 第1课时 年级 四年级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并掌握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方法,能够主动交流并用较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通过提出问题,推理验证,使学生经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初步感受集合思想,培养分类的思想和抽象的能力。 3.能够借助直观图,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重叠问题,感受不同方法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学习者分析 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集合理论可以说是数学的基础。从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了。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数时,就常常把1朵花、2个人、3块橡皮等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表示,在学习认识三角形等图形时,也常常把各种不同的三角形用一个圈圈起来表示。又如,学生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理论的基础。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在三年级上册的科学学习中,已经接触了韦恩图。可见我们的孩子已经具备了,知能基础:能认识到求两个“单集”内的对象的总数用加法计算。会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能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生活经验:已经知道求有重复的总和需要把重复部分减掉。 认知规律:先用直观的方式发现结果,再用尝试的方式探究过程,最后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学习障碍:很难直接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部分学生不能独立画出正确的图示。 学习需求:需要有自主尝试和独立探究的空间,需要通过直观图理解并掌握如何用算式解决重叠问题。我们教师只有读懂学生的这些,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出更大的生机和和活力。 因此,本节课可以建立在学生对于重叠现象的已有认识上,从生活情境出发,具体感受重叠,并借助韦恩图解决实际问题。本课节需要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直观的图示真正理解重叠,掌握基本的解题策略,体验解决方法多样性,经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将原本粗浅的了解上升为直观、系统的认识。 教学方式:讲授、探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具(学生文具)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准备:计算机、实物展台、课件、学具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借助直观图,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 解决措施: 针对知识的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特点,本节课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主要采用开放的活动式教学,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笔的写、画功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推理分析,探究解决简单重叠问题的分析方法;借助白板的拖放功能,灵活处理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实现资源共享,使大家积极交流个自的想法,理解集合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和抽象的能力;通过页面动态切换效果,逐步进行重叠问题的建模,拓展学生的思维;利用白板的显示旋转功能,把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考过程展示出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节课通过借助多煤体教学,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起止时间(’”- ’”) 环节目标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媒体作用及分析 一、巧用对比,初悟“重复” ( 0’00”- 4’44” ) (1)设计悬念,理解感知、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初悟重复。 (2)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3)既…又…实现学科间整合。 出示)㈠两对母女买帽子,每人买一顶,一共买几顶? 生:4顶 但是只买了3顶,这是怎么回事儿? 揭示原因:师:为什么是三个人?真的有同学猜对了!可为什么是三个人?你的意思是说那个她既是女儿的妈妈,又是姥姥的女儿。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