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53862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身上的“尺子” 北京版

日期:2024-11-2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98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身上,尺子
  • cover
量一量,比一比 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 2.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在比较、修正测量结果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培养估测能力,建立初步的长度观念。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米尺、软尺、卷尺、测量记录单。 教学重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发展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制造认知冲突,明确活动意义 1.复习回顾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你能用手比划一下,你的一拃和一庹并估一估他们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势比画,教师观察,寻找典型案例。 教师:同学们估的都不太一样,究竟谁的是正确的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用尺子量一量不就知道了。 教师:同学们可真聪明,那我们见过的测量工具都有哪些啊? 2.作好测量前的准备 教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曾经介绍并认识了一些测量长度的工具(出示米尺、软尺和卷尺)。 教师:你能结合一个例子,分别说说这些尺子怎么使用吗? 学生汇报后,教师作好学生分组、分发记录单等工作。 教师: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测量工具来量一量我们身边的物体吧! (二)实际测量,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 1.观察图片,了解测量内容 教师用课件呈现教科书第88页图,但图中不出现测量结果。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同学们都在测量什么,这些都是你们熟悉的事物吗? 2.以测量一拃和肩宽为例,作好测量的指导 (1)提出测量要求,保证参与活动的全员性。 教师:下面请两名同学为一组,互相量一量各自的一拃和肩宽,记住测量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测量肩宽和一拃的活动。 (3)组织反馈,合理表示测量结果。 教师: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怎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预计学生测量的数据不完全相同。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完全相同? 第二,要不要把每个不同的数据都记录下来? 第三,如何记录测量的结果? 随着学生讨论,教师板书如下。 一拃 大约15厘米 肩宽 大约30厘米 3.分组实践,积累直观经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确定测量的对象后分别展开测量,如两臂展开的长度,学生一步的长度,讲台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测量前,教师再提出要求,如请学生先估一估,再进行测量。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测量的机会,并记下测量结果。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基础上,形成如下板书。 肩宽 大约30厘米 一步的长度 大约40厘米 两臂展开的长度 大约1米3 0厘米 讲桌长 大约1米 教室长 大约10米 身高 大约1米35厘米 课桌高 大约70厘米 黑板的长度 大约4米 4.利用所学知识,积累更为丰富的直观经验 教师: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测量过一庹的长度、手掌的宽度,你们还记得吗?如果忘记了,我们可以再量一量。 补充板书: 手掌宽 大约7厘米 5.用多种方式建立所测物体长度或高度的表象 (1)闭眼想———教师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学生闭眼想象实际物体有多长。 (2)用手———学生读板书中物体的长度或高度,边读边用手比画长短。 (3)说关系———课桌要比肩宽长一些;两臂展开的长度比讲桌长一些;教室的长要比两臂展开的长度长得多等。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和身边一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到底有多长或多高我们很难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有时直接测量也不是很方便,你们能不能试着用我们身边的这些事物来描述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身边的事物,认识身边事物的长度,在头脑中形成所测量事物长短高矮的表象。) (三)借助身边的事物,描述其他物品的长度或高度,发展长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