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下《小山羊》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小山羊》 二、课时:1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小山羊》,让学生能哼唱第一乐段;初步掌握了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加深对侗族人民风土人情的了解;让学生掌握歌曲的齐唱与合唱两种演唱形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运用到了创设情境法、体态律动法、自主探究、视、听结合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小山羊》,感受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初步感受侗族同胞“饭养身,歌养心”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 从而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之情。加深对民族音乐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会哼唱第一乐段;感受和了解侗族大歌的特点。 2、难点:会哼唱第一乐段;能打着节拍朗诵歌词;感受侗族大歌的音乐特点。 五、教材分析 1、这是一首贵州侗族的童声大歌。侗族十分善歌,侗乡被人们誉为“歌海”。“饭养身,歌养心”是侗族人爱歌的写照。 2、童声大歌是侗族中很有特色的多声部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的地区。 3、《小山羊》曲体为两段,第一段为齐唱或领唱,第二段为衬词构成的二声部合唱。第二段旋律很有特点,高声部由模仿羊叫的“咩,咩”声开始,曲调起伏较大,并加以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哼鸣音交替演唱。低声部由拖腔式的持续音开始,随后与高声部作呼应。两个声部动静交替、此起彼伏,时而平缓、时而激昂,生动地刻画了侗族儿童在山上放羊的情境和童趣。 六、教具:课件、服饰、琴、串铃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穿着侗族服饰,并亲自演唱侗族大歌一小部分引出—侗族 2、简介侗族服饰,强调侗族人民爱歌,把歌当做精神的食梁。引出课题:小山羊 (二)、新课进行: 1、初次聆听侗族儿歌《小山羊》并提出问题: ①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感受?②这首歌曲的速度是什么速度?小结得出:歌曲的情绪--优美、动听、欢快的;歌曲的速度为:中速 2、再次聆听歌曲并回答两个问题: ①听了这首歌曲你的脑海里展现的怎样的画面?( 通过学生的聆听、思考与回答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放羊娃与小山羊亲密相处,其乐融融的生活情景,体会到人与自然、动物和谐为邻、为友的人生态度。并渗透了环保教育)②这首歌曲有几种演唱形式?小结的出:齐唱、合唱,并引导学生了解第一乐段为齐唱,第二部分为合唱。 3、播放视频:简介侗族大歌和它的特点:“大歌”用侗族语言讲为“嘎老”指古老的歌和庞大的歌的意思;特点(板书)--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特色(板书):模仿蝉虫鸟叫、高山流水的自然声音。 4、学唱第一部分:运用边唱谱边唱词的教唱方法让学生学会哼唱第一乐段,并用琴引导学生哼唱。 5、学两个侗族的舞蹈动作为第一乐段伴舞。 7、分析第二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有什么不同? 8、用串铃以节奏型:XX XX | XX XX 为第二乐段伴奏 9、完整欣赏全曲,并加上动作表演和串铃伴奏 10、对比欣赏:欣赏成人的《蝉之歌》 : ①通过欣赏和老师简单演示视频中的衬词并结合本节课的衬词,让学生了解到侗族大歌常用丰富的衬词结合连续长音与拖腔来展现高超的演唱技巧这一特点。 ②通过对比体会其旋律的高亢嘹亮,清澈悠扬,从中感受到合唱的和谐优美,感受到比儿童歌曲更高一筹的技艺,认识到侗族大歌从“小”到“大”的发展跳跃。在此基础上教师介绍,侗族大歌历史悠久,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有的大歌都是靠代代口口相传至今。看似朴实的音乐却成为世界音乐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课堂小结 民族文化是非常宝贵的,无论是侗族大歌还是苗族飞歌、苗族反排木鼓舞等都需要我们一代代的努力相传下去。让她们永远屹立在世界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