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37345

03.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 课件(16张)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148160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古代,文化,常识,教育,科举,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教育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学校与教师。 1.【库序】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孔颖达疏:“党,谓《周礼》五百家也;痒,学名也,于党中以学,教闾中所升者也。”夏称学校为“校”,商代称学校为“序”,周称学校为“痒”。 2.【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的教学内容都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3.【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4.【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都曾来此讲学。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4.【太学】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 5.【国子监(jià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6.【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一说嵩阳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又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 一、古代学校与教师。 7.【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8.【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置国子博士,唐设太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医博士等,后世沿置。 例如:有司业、博士为之师。(《送东阳马生序》) 9.【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大学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一、古代学校与教师。 10.【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11.【教授】学官名。汉唐置博士,教育诸生,即后世教授之职。教授之名始于宋代,用经术行义教导诸生,并掌管课试之事。元明清皆设教授。 12.【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又称国子助教。 一、古代学校与教师。 科举制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第18页“明清科举简表”)。汉代已有科举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废除世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被废除。 二、科举制 院试 乡试(秋闱) 会试(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校 中央政府特派人员 礼部侍郎或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