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引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引力》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下册《地球和地表》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引领,思考物体落地的原因,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探究———推理结论的过程,认识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感受地球引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思考“熟透的苹果为什么会落地,潺潺溪水为什么会流向低处”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剪刀等材料,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物体落地的图片及抛物落地的体验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体落地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最终会落向地面。接下来,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提出自己的猜想,再通过探究实验验证猜想,推理得出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力,这种力就是地球引力。最后通过交流探讨,认识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人类是怎样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的,引发学生继续探究宇宙的兴趣。 本课学习内容看似抽象,实际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首先从观察生活现象和活动体验入手,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物体落地现象;然后通过实验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推理得出地球存在引力作用;最后回归生活,认识地球引力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理念。 【学生分析】 地球是一个充满奥妙的星球,有很多知识领域需要去探究、去发现,学生对地球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落地现象司空见惯,但为什么地球上的物体都会落向地面,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地球引力看不见摸不着,概念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同时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储备,有一定的猜想、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认识地球引力,知道地球不需要接触物体就可以对物体施加引力。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进行猜想、根据实验材料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2.能够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推理物体落地原因,并能用科学语言表述现象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合作与交流,对探索地球与宇宙充满兴趣。 2.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克服地球引力。 2.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剪刀、记录单。 教师准备:毽子、球、课件。 [PPT 2 出示]曲别针、细线、透明胶带、磁铁、剪刀、毽子、球图片,及课前活动要求:思考熟透的苹果会落向地面,潺潺的溪水会流向低处……这是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PPT 3 出示]教师准备纸飞机、球、毽子,找3个学生到黑板前玩一玩。 2.教师提出问题:刚才我们放飞纸飞机、踢毽子、抛球,最终纸飞机、球、毽子都落向哪里?引导学生交流。 3.[PPT 4 出示]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落地的现象?出示落叶飘落、运动员跳高、瀑布飞泻、苹果落地图片,引导学生交流。 4.[PPT 5 出示]学生猜测原因:这些物体最后也都落向地面,这是为什么呢? 5.教师小结: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二、活动过程 [PPT 6出示]活动一: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交流生活中物体下落的现象? 从正面交流:刚才我们已经交流了生活中物体下落的现象,并猜测了原因。 2.[PPT 7、8出示]下面我们从反面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不下落及原因。教师相机出示“风筝、飞机、孔明灯、热气球、火箭”等图片,提出问题:这些物体是借助什么升空的?假如没有这种力量会怎样? 2.[PPT 9 出示]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