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725606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学案含解析(3份打包)岳麓版必修1

日期:2025-10-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5次 大小:36986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0,祖国统一,必修,岳麓,打包,3份
    第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 标 阐 释 时 空 构 建 1.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73页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 (1)主要任务: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2)主要内容: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或施政纲领的作用。 2.成立:开国大典 3.新政权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历史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3)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2.内容:确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3.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4.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5.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2)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3)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4)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6.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间:1956年底。标志:政治上,1954年宪法的颁布;经济上,三大改造的完成。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职权:立法权、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 3.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4.代表的产生:由普选产生,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士组成。 5.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形成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2.发展历程:(1)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这一制度。 3.指导思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形式是政治协商,基本组织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意义:(1)人民政协成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2)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建国家的新局面。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实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广西、宁夏、西藏(1965年)自治区。 3.意义:(1)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2)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 [深化提升] 新中国成立的条件与意义 [易错提醒]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图示理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 [易混辨析] 1.关于几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