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728508

2.1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共55张ppt)

日期:2025-05-03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10656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荒漠化,危害,治理,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全球及我国荒漠化的分布 荒漠化图片 一﹑荒漠化的概述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没有植被保护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荒漠化的过程 一、荒漠化 发生地区 本质 形成原因 表现形式 类型 荒 漠 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土地退化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气候异常等 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红漠化等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 典型气象灾害:沙尘暴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次生盐渍化 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由于不合理的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因受人为不合理灌溉的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起土壤盐化。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分析 次生盐渍化 土地盐分聚集 气候干旱 水分蒸发旺盛 灌溉不当 地下水位上升 半湿润区 干旱、半干旱区 土 壤 1、主要发生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地下径流不畅、地下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盐的冲积平原,如我国的华北平原、松辽平原、河套平原、渭河平原等。 2、措施:?改良灌溉技术,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采用喷灌、滴灌相结合的灌溉方式。?排灌结合,建立现代化排水系统。?种植耐盐碱的植物。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的地区,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红漠化 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 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西北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 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 2.种植沙柳,改善环境,主要是因为沙柳能(  ) A.防风固沙 B.吸烟滞尘 C.保持水土 D.净化空气 C A 3.为深入研究沙尘发生机制,我国在沙尘暴多发地区和必经之地,建立了一系列沙尘暴观测研究站,这些站点大多位于(  ) A.西北和华北 B.华北和东北 C.华北和华东 D.华北和中南 A 1、西北地区的范围 自然界线 行政范围 干湿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以下 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800mm 400-800mm 200-400mm <200mm 2、地理位置 相对位置: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受海洋影响小 3、地形特征 东部:辽阔坦荡的内蒙古高原 西部: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相间分布。 “三山夹两盆” 4、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干旱是该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干旱的原因 西北 地区 干旱 位置 地形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青藏高原隆起 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进入 地处亚欧大陆腹地 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放牧骆驼、山羊 放牧马、牛、羊 东 西 400㎜ 200㎜ 50㎜ 5、植被 东 西 降水逐渐减少 温带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绿洲分布在高大山脉的山麓地带(内陆盆地的边缘) 因为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