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课标落实】 本次专项学习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科学探究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作出假设: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搜集证据: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处理信息: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 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有运用观察与描述、比较与分类等方法得出结论的意识。 分享交流:在教师指导下,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反思评价:在教师指导下,具有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评价与改进的意识。 【教材分析】 本次专项学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中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对植物开花环境的研究,简要说明科学家开展研究要进行独立思考、亲自研究。第二部分,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土壤与生命》中“养蚂蚁”的活动为基础,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能研究的问题,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进一步学做小小科学家。 本册的专项学习继续抓住科学探究的三个主要环节———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意在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就是从提出一个问题开始,通过观察来寻找证据,再通过分享交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发现,为以后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科学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经历过 “观察、描述、思考、提问、实验、交流与总结”的探究过程。因此,学生对科学探究并不陌生,会积极的参与、快乐的参与。但同时二年级学生一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并没有独立完成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完整交流的能力,他们的头脑并没有很清晰的建立科学探究方法概念,这节课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即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让学生会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此外低年级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较短,学生的语言表达不够流畅和完整,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比较简单和较短的环节,基本在8-10分钟完成一个活动即可。在讨论与交流中,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科学、完整的表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通过介绍沈括质疑桃花的故事,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既“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科学探究: 1.通过研究蚕、蚂蚁、鱼的简单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既“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 2.能提出一个自己可以观察和试验研究的科学问题,在研究中能寻找证据,在交流中能用证据说话,合理质疑同学的看法。 3.用语言、图画、表格、照片等多种方式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科学地记录实验结果。 科学态度: 1.在观察“蚕、鱼、蚂蚁”的活动中感受科学乐趣。 2.乐于进行实验探究,对科学实验充满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3.能与同学进行合作,有序地完成实验过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知道“提出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是科学家和人们做研究的普遍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愿望。 2.知道科学技术能解决生活中的疑难,能改善世界。 【教学重点】 像沈括那样研究问题,并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学难点】 提出一个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并寻找证据。 【教学准备】 (1)介绍沈括研究植物开花故事的图片和视频。 (2)学生学习《土壤与生命》单元的活动手册、其他学习记录单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 课件出示图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