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 湘教版 必修1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 [生活链接] 位于阴山南麓、鄂尔多斯高原之北的库布齐沙漠,总面积1.86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七大、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曾是寸草不生、风沙肆虐、飞鸟难越的“死亡之海”。经过30年来的不断努力,累计治沙6 000多平方千米,实现由“沙逼人———向“绿进沙———转变,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了解:荒漠化的含义和表现形式。 知道: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理解:自然条件与荒漠化的关系,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应用:能够结合具体的地区,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具体原因、防治的具体措施。 人地协调观:调整人类活动,防治荒漠化。 综合思维:分析荒漠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提出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区域认知:认识荒漠化产生的地理环境,评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产生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调查家乡荒废土地,分析其荒废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自主预习固根基主干引导 夯基固本 一、荒漠化的含义 1.含义 [自我探究] 沙漠化和荒漠化的含义有何联系? [答案] 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也涉及人类乱垦滥伐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其中风力长期侵蚀形成沙漠化,流水长期侵蚀形成石漠化。 2.类型 (1)风蚀和水蚀等外力作用造成的土地退化。 (2)人类滥垦滥牧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生态破坏。 3.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容易引起风蚀。 ②深居大陆腹地,降水少,但有时降水强度却比较大。 ③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④从西北地区的自然格局看,植被覆盖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地表裸露,使土壤失去植被保护和对水的调节作用。 (2)人为因素 ①人口的迅速增长,加大了环境生态压力。 ②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二、荒漠化的危害 1.村庄、铁路、公路、水库以及灌渠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荒漠化造成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3.荒漠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得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4.阻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荒漠化的防治 1.1994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防治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行动。 2.荒漠化的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3.防治措施 (1)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2)采取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措施。 [自我探究] 我国西北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 改善耕作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修建坎儿井等用水工程、蓄水工程。 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地表景观以草原为主 C.荒漠广布,地表多流沙 D.多大风,风力作用强劲 答案 B 解析 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以荒漠和草原为主。 2.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目标是( ) A.预防潜在荒漠化地区的产生 B.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C.谋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D.防止土地退化程度加剧 答案 C 解析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最高目标则是谋求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教材P36~37活动] 1.自然原因: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较大。降水———夏季降水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