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十二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引言引申出两个问题,一是说明了文革 结束后,“左”倾思想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束缚还远远没有打破,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还没有新的突破。所以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倡导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以求打破精神枷锁。二是说明正是这次大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精神枷锁,实现了思想解放,彻底从文革的消极影响中走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今后走上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也为教材的第一目内容作了背景铺垫。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1978年12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十一届三中内容: 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③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④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确定了党和国家在经济工作中的指导方针,即实行改革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彻底结束了文革“左”倾错误的束缚,实现了党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新的领导集体;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历史纵横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定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邓小平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二、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改革措施) (改革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贵任制。仅几年时间,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项制度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农民集体 所有,但是它把土地的使用权剥离后,以土地承包的形式还给了农民。在这一基础上,土地 的经营权也自然地交还给农民。通过这一改革,使劳动者的责、权、利紧密连接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并没有破坏土地的社会主义性质公有制,而是把集体所有和个人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伟大创造,独具中国特色。 小岗村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主要是因为小岗村的村民在省政府创新政策的推动下,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大胆地把生产队的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自负盈亏,充分调动了这些承包土地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过他们的精心劳动,获得了比以往多得多的收获。 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