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920193

沪教版 四年级下册美术 第14课 青铜古鼎--古代瑰宝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5-10-21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3144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格式,教案,瑰宝,古代,古鼎,教版
  • cover
《古代瑰宝》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来源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教材版本 上教版 一、单元教学规划 单元类型 泥塑单元 所属模块 造型表现 所属主题 雕塑 研读“课程标准” 造型表现:小学中高年级段,探索多种绘画工具和媒材,记录日常观察与感受,运用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进行表现、创作。 欣赏评述:中高年级,侧重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美术作品、设计作品、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美术作品以及民间美术作品等内容。 综合探索:学生能够运用美术语言进行构思和创作,能利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能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工具和媒材进行尝试和探索,能有意识地利用新的媒材和方法进行探究和创造。 研读“教学基本要求” 学会雕塑技法。①理解陶泥易于塑造、可雕刻等特性,学会泥条盘筑、泥板成型、泥团捏塑、围卷成型、支架造型等泥塑技法。②理解各类纸材及其他材料的软硬、凹凸等质感,学会切、挖、拼、贴、推、拉等造型加工的技法。 初步学会构思表现。①能根据主题,确定创作对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重点。②能根据物象特点,选择合适的技法和工具进行制作,并用叠加、压印、刻画等方法丰富细节。③能根据造型需求,运用局部加工或改变现成品的方法,通过拼搭、剪切、重组,创作出新形象。④能根据对比、重复、渐变等形式原理,制作具有对称、均衡、变化等形式美感的立体造型。 确立单元主旨 了解编钟的造型特征,运用叠加、压印等方法仿制编钟,了解古鼎的造型特点,运用捏、搓、压印、粘、接等泥工技法,制作立体的鼎,并在鼎上装饰合适的纹样,根据秦兵马俑的特点,用直接捏塑的方法,模仿塑造一个兵马俑。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感受青铜器特殊的造型美感,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古代艺术的热情。 单元课时规划 3-6课时 二、单元教材教法分析 梳理教材内容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古代的编钟》——— 了解编钟的造型特征,运用叠加、压印等方法仿制编钟。 《青铜古鼎》———了解古鼎的造型特点,运用捏、搓、压印、粘、接等泥工技法,制作立体的鼎,并在鼎上装饰合适的纹样。 《学塑兵马俑》———根据秦兵马俑的特点,用直接捏塑的方法,模仿塑造一个兵马俑。 整合单元教学内容结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编钟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打击乐器,知道古代青铜鼎的相关知识,了解其造型特征,了解方鼎与圆鼎不同造型及装饰纹样的特点,初步了解秦兵马俑的造型特征,学会用捏、叠、压等泥工基本制作技能仿制编钟、装饰鼎;学会运用圆雕捏塑的手法塑造秦兵马俑的造型和服饰。 2.人文内涵 青铜器繁荣的时代离现代非常遥远,编钟在现实生活中较为罕见,造成学生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困难。关于秦兵马俑,学生在书刊杂志或者媒体上已有所为耳闻,但对其并不一定有深入的了解,特别是陶俑的造型特点以及艺术风格都较为陌生。但是这些青铜艺术和秦代雕塑因其年代遥远而使他们都具有神秘感,奇异的造型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于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秦代的社会背景、精湛的雕塑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格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审美导向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艺术品。兵马俑基本都采用了写实的基本格调,同时在造型上将外部形体与内在气质融为一体。秦兵马俑把写实主义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预设教学方法 四年级第二学期 第七单元《古代瑰宝》 1.教师主导:讲授,针对概念性知识进行讲授。 2.学生自主:让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发现了解知识点和学习作业要求。 3.师生互动: 在交流、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