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31608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2《故都的秋》导学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4次 大小:55142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0-2021,学年,人教,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第2课 故都的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是啊,秋天是一个意蕴丰富的季节,人之于秋,往往有一种不能自已的感动。正是这种感动,催生了无数优美的文字。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对秋天会有不同的感受。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畅快”;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无奈”。今天,我们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的“秋味”。 1.走近作者 生平 经历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成员们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十余种刊物。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主要 作品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 2.背景解读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1934年8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3.相关常识 (1)创造社 1921年6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后期创造社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现代文艺团体,简称“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3月2日。“左联”培养了一支坚强的革命文艺大军,为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人民文艺事业准备了一批骨干人才。“左联”为建设人民大众的革命文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鲁迅是“左联”的旗帜人物。 4.关于散文的景与情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散文的一个普遍手法。“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这里说的是诗(文)画相通的关系。然而,散文中的景,绝不是自然之景,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正如王夫之所说的:“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所谓寓意,就是融情于景。散文中的情,也不是空洞之物,而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情景相生,情景交融,就能产生出“意境”,这也是中国古代抒情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在散文鉴赏时,必须从品味“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的“情”。对于“景”和“情”,都不可作孤立的片面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