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大李杜”,诗风“沉郁顿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二、体裁:歌行体 歌行体为南朝宋鲍照所创,特点是:(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大题 1、本诗共四节,请简要概括每节诗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茅草被顽童抱去,诗人无奈叹息。 第三节: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节:直抒感慨,展现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2、“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照应?“我”叹息什么? ①“倚杖”与“老无力”照应。 ②叹息的内容: 一叹自己之苦一 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二叹儿童幼稚无知,不明自己的痛苦; 三叹黎民百姓生活困苦。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所展现的画面。 过了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的云像墨一样黑,此时已是深秋时节,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4.“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一是实写自然环境,“秋天”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云墨色”“漠漠”“昏黑”极力渲染大雨将至的景象,渲染了阴暗、凄苦的氛围,二烘托了诗人暗淡愁惨的心情,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做铺垫。 5.“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诗人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6.谈谈你对结尾段的理解。 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士人,从而产生了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是他炙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和舍己为人的宽广胸襟的展现。 7.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 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 忧国忧民.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感慨。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 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表现出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思想。 10、主旨: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的过程,表达了自己生活的不幸,(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1.推己及人地想到了饱经战乱、至今仍流离失所的士人,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2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3忧国忧民的感慨。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 1、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3、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被子又冰又破,表现作者艰难生活的句子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5.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自己虽身处穷困之境,却依然心忧天下寒士的两句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