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一年级)教学设计 来源 存档 初始来源 创编及使用 授课班级 一年一班 教学内容 浮游玩具(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将自然界的科学现象和艺术表现相结合,将浮力的科学道理融汇到艺术实践的创作之中,体现出科学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协调性。 学情分析 本课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的,是从他们身边事物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现象切入的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和感受消遣的生物资源,了解浮力的原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折、剪、粘等技法,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能够漂浮在水中的玩具。 3、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运用折、剪、粘等技法,利用废弃材料制作能够漂浮在水中的玩具。 教学难点 学生对物体漂浮现象(浮力)的认识、理解与应用。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用具:水中生物的资料(课件、视频、图片等)、浮游玩具若干、废弃的饮料瓶、手工纸、剪刀、双面胶、剪刀等。 学生学习用具:废弃的饮料瓶、吸管、塑料叉、手工纸、双面胶、剪刀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技能训练/设计意图 复案 一、激情引趣 二、导趣求知 三、创作表现 四、评述拓延 1、 课件或视频、图片展示,让学生感知和认识水中的动植物资源。 2、 学生表述:畅谈水中的各类生物资源。 3、 教师作品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浮游玩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教师导入课题并板书。 1、 师生探究活动: (1) 分析水中动物的生活特点。 (2) 探讨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 制作步骤: (1) 立意与选材。 (2) 装饰与美化。 (3) 调整与完善。 1、 强调作品的美观与浮游效果的结合。 2、 肯定造型新颖独特、浮游效果好的作品。 3、 鼓励并帮助理解和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1、 作业集体展示,学生之间互相评析。 2、 教师总结归纳并提出肯定和改进意见或建议。 3、 拓展学生对浮力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如空气的浮力等。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板书设计 浮游玩具 创作步骤:(1)立意与选材(2)装饰与美化(3)调整与完善 教学反思 合作交流 检查意见 本教案已经修改 次;组长签审: 学校评价等级: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