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课 宋明理学 第一讲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1.魏晋时期 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习儒,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尊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1.魏晋时期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中国人史纲》 1.魏晋时期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 ———北魏《佛祖统纪》 五代时的冯道先后事四姓十位皇帝,因多次变节,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没有节操的人。 儿子在外面打仗,儿媳侍寝 儿子主动奉献妻子争宠 儿子夺权,杀死父亲朱温 后梁开国皇帝朱温 2.隋唐时期 《戴帝王冠冕的孔子像》 《三教图》清·丁云鹏 (1)隋:“三教合一” 1.隋唐时期 (2)唐:三教并行 尊道: 唐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玄宗李隆基 唐武宗李炎 重佛: 武则天 唐代宗李豫 唐懿宗李漼 一. 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 公元819年,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尊迎佛骨,掀起全国性的佛教狂热。 韩愈直言上奏,痛斥佛教乃夷狄之教,劳民伤财,结果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潮州,途中他写下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悲壮诗句。 唐宪宗 韩愈 韩愈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第二讲 理学思想 二.理学思想 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2.基本含义: 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是儒道佛教三家融合的产物) 1.思想来源: 陆九渊 (1139-1193) 朱 熹 (1130-1200) 王守仁 (1472-1529) 程 朱 理 学 陆 王 心 学 理学 集大成者 心学 集大成者 程 颢 (1032-1085) 程 颐 (1033-1107) 创立 成熟 发展 (一)程朱理学 在二程兄弟、朱熹的思想主张中: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2.什么是 “天理”? 3.如何得“理”? (一)程朱理学 1.二程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什么是 “天理”?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河南程氏遗书》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3.如何得“理”? 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一)程朱理学 2.朱熹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文集》 1.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什么是 “天理”?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一)程朱理学 2.朱熹 3.如何得“理”?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朱熹理解的“格物”有三点……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朱熹认为格物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这种对象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格物途径的多样性,其中主要是阅读书籍、接触事物、道德实践。 ———陈来《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2.朱熹 4.当天理和欲望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存天理,灭人欲” “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朱子语类》 人之一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