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10298

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1次 大小:225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核舟记,教学设计
  • cover
2020-2021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1:《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积累文言词语。 2.抓住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3.把握说明对象“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特点,并能够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教学重点:同目标1、3 教学难点:同目标2 教学背景: 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根据个人遇到的疑难情况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流程: 活动一:学习《核舟记》,你遇到哪些疑难词句? 设计意图: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收集学情,教学更具针对性。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予以解决。 “新”的文言现象,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中的“文言数词”表达方式,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的文言数词的相关语句,借助“思考探究四”,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文言数词的几种表达方式,积累文言常识。学生探究获取如下知识: (1)数词+明细是常见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的表达方式; (2)数词与名词的搭配的两种用法。表达重点在名词,则采用“数词+名词”用法;表达重点在数词,则采用“名词+数词”用法。(此处可引导学生推导出,古汉语数词玉明祠组合,最后一个词语是强调对象。) (3)数词整零之间加“有(又)”。 此教学活动最适宜采取“比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借助学生“课时练”,检测疏通文意情况。 活动二:小组合作设计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 建议你这样做: 1.完成如下表格,思考每一部分的介绍顺序,最后通盘考虑全文的介绍顺序。 位置 介绍对象 介绍顺序 中间 船头 船尾 船背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横截面图,根据图形,思考作者为什么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 设计意图: 该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教师手头无“核舟”实物,学生缺乏直观认识,这就需要搭建合理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可视化。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介绍核舟顺序的匠心。该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介绍如此细小之物,观察的认知顺序就是文章的介绍顺序,视觉最先注意哪里,就会先介绍哪里。因此这是一种认知逻辑顺序。在介绍核舟船头的主体部分,先介绍“苏轼”再依次介绍黄庭坚和佛印,这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船头到船尾,同样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船的主体部分再到船背,既是空间顺序,也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在此环节,教师需要追问: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又是一种什么顺序?引导学生理解,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的分类统计,总结赞美王叔远技艺。结构上呈现总分总结构。 活动三:魏学洢对王叔远核舟的总体评价是什么(王叔远雕刻工艺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利用“大苏泛赤壁”的核舟表现这一特点的? 教学意图: 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分析王叔远核舟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文本,从“因势象形”和“各具情态”上对文本分类细读。此环节旨在纠正一个问题,好多资料上谈到核舟的特点都是“奇巧”“灵怪”。其实,这是对文本的误读。根据文本不难理解,“奇巧”“灵怪”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评价,而非对其核舟作品的评价。雕刻技艺与雕刻作品的特点是不能划等号的!“因势象形”主要体现在:利用桃核中间最高部分,雕刻船舱;并且根据桃核的形状雕刻竹叶,雕刻小窗、雕栏;窗扇雕刻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名句;利用船背“稍夷”,雕刻题名、篆章等。“各具情态”体现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上。比如苏轼的“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在此环节,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