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的 结论,并能选择自已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的 结论,并能选择自已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13.地震 教学目标 1.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壳运动是地震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2.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地震成因的结论,并能选择自已擅长的方式表达研究过程和结果。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重点: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来临时人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难点: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地震的实验;对地震的成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毛巾、干木棒等。 活动流程 一、导人新课 方法一:案例引入。 教师可以2008年5月汶川地震视频导人新课。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活动过程 1.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 (1)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并将资料进行整理、分类,选择最有价值的资料在全班交流。 (2)阅读教材内的资料卡,以唐山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日本的大地震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为交流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地震带来的危害。 (3)播放汶川大地震、日本的地震以及堰塞湖给人们带来危害的视频。 (4)师生总结。 2.研究地震的成因。 (1)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想地震的成因。 (2)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模拟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模拟地震的实验方案。 (3)学生小组研究地震的成因。 (4)学生汇报交流。 (5)师生总结,得出结论。 3.地震来临前有什么预兆? 播放视频:唐山大地震来临前的蜻蜓;唐山地震来临前天边出现红光;动物惊惶不安等。 4.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1)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避震知识,同时适时提供关于避震常识方面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学习如何避震。 (2)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一次避震演习,使学生切实掌握避震知识。 三.、拓展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避震方法。 板书设计 地震 1976.7.28唐山地震、2008.5.12汶川地震、 2010.4.14玉树地震、2011.3.11日本大地震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件网) 13.地震 青岛版小学《科学》 四年级下册配套课件 (五﹒四学制) 新知导入 这是什么现象? 新知导入 任 务 卡 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料。 材 料 包 毛巾、树枝等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山崩地裂、房倒屋塌,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的损害。那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 活动过程 了解地震带来的危害。 活动过程 5.12汶川地震 3.11日本大地震 7.28唐山地震 4.14玉树地震 活动过程 资料卡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的地下传来类似打雷的轰鸣声,大地突然剧烈摇晃,地震爆发了。这次地震共造成约24.2万人死亡。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全国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