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67109

2021年中考语文系统复习文言文专题(八年级上册)2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7次 大小:3598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复习,2021年,试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上册,中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专题复习 一、理解性默写 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 , , , , 。 2.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 。 3.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句子是: , , , , , , , 。 4.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要承担重大的使命,就要能经受一系列的磨难,其中经受痛苦与劳累的句子是: , 。 5.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6.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_;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 。 7.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人们都会犯错误,但要及时改正的句子是: , 。 8.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 , , 。 , , 。造就人才成长的客观条件是: , , , , 。 9.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 , ”,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10.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导致亡国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1.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结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 1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论点: , 。 二、对比阅读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4.文章开头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什么感悟? 二、(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5.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 6.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7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