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116855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27366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31张
  • cover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一、导入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背景解说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四、作者简介 五、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和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格物致知”的含义; 3、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六、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丁肇zhào中 测cè量 彷páng徨huáng 关键jiàn 不知所措cuò 儒rú家 致zhì知 袖xiù手旁观 修xiū身 诚chéng意yì 华裔yì 怡 yí情 凳dèng子 栽zāi种 学术权quán威 一帆fān风顺 瞭望liào wàng登高远望。 缅怀miǎn huái指远怀;追念;怀念。 探察tàn chá探听查看。 探讨tàn tǎo探究讨论。 检讨jiǎn tǎo一般指对自己的过错作出反省或者自我批评,也指查看或搜检。彷 徨páng huáng 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七、自主学习 1、本文的标题是论点吗? 本文的标题就是论点。 2、“格物” 和“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1】 “格物” 和“致知”出自《礼记.大学》; 【2】从探察物体(实验)而得到知识。 3、本文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1】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原因是大多数人缺少完成一个成功的实验所需要的眼光、勇气和毅力。 5、《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7、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2)这样做的依据是: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八、学习探究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4、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