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作业1 细胞生活的环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解析:人体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由于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组成成分,存在于红细胞内,因而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葡萄糖和氨基酸是血浆和组织液的成分之一;二氧化碳和氧需借助组织液和血浆的运输才能实现在组织液、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换。因此,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2的浓度依次为( A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析:组织细胞是代谢的场所,在代谢中不断消耗O2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产生CO2。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O2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2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O2则来自肺泡(外界空气)。气体交换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由高浓度→低浓度,因此O2浓度高低顺序为:外界空气>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即组织细胞中的O2浓度最低。 3.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淋巴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解析: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A项正确;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淋巴,B项正确;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项错误;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项正确。 4.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C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排出体外 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 解析:食物中的酸性物质吸收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碳酸等。碳酸是一种弱酸,而且可以分解为CO2和H2O,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 5.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淋巴管阻塞可引起组织水肿 B.营养不良可引起组织水肿 C.过敏反应可引起组织水肿 D.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弱可引起组织水肿 解析:组织水肿是组织液总量增加引起的。淋巴管阻塞可使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水分子较多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可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造成组织水肿,C正确;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弱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6.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C ) A.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解析: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静脉血管,即血浆,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进入组织液,到达靶细胞,发挥作用。 7.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C.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解析:机体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组织液和血浆间可相互渗透,故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A正确;呼吸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起调节作用,其间接参与图中物质交换过程,C错误;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成分上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