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时作业3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做膝跳反射实验时,若实验前告诉受试者,在其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膝跳反射可能表现得会弱一些,原因是( D ) A.反射弧发生变化 B.传出神经受阻 C.感受器受到抑制 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 解析: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膝腱上,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都是脊神经,中枢在脊髓。膝跳反射有固定的反射弧,其神经传导途径不会发生变化,受试者能够完成膝跳反射,说明其反射弧完整。传出神经没有受阻,感受器接受外界刺激,并未受影响。受试者有了思想准备,说明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对膝跳反射有影响。 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B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解析:兴奋是通过突触小体释放递质从前一神经元传递到后一神经元的;药物抑制递质分解,可保持后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 3.神经细胞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内外K+和Na+的分布特征是( D ) A.细胞外K+和Na+浓度均高于细胞内 B.细胞外K+和Na+浓度均低于细胞内 C.细胞外K+浓度高于细胞内,Na+相反 D.细胞外K+浓度低于细胞内,Na+相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外离子的分布与特点。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内的K+浓度高于细胞外的K+浓度,细胞外的Na+浓度高于细胞内的Na+浓度,故D项符合题意。 4.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 解析:当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发生电位变化并形成局部电流,该电流在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其中膜内局部电流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细胞膜内外存在着一定的电势(外正内负),当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兴奋部位发生电位变化(外负内正),当兴奋向前传导后,原兴奋部位恢复原先的电位(外正内负),而不是零电位,即静息状态存在着一定的电位。突触小体完成的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5.突触后膜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使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在引起该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 A ) A.Na+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B.K+通过被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C.Na+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内 D.K+通过主动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解析:突触后神经细胞兴奋是Na+内流的结果,Na+内流是被动运输的过程。 6.下列实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D ) A.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解析: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中枢是脊髓。语言、记忆、思维都是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进行的。意识丧失的人大脑皮层受损,因此排尿不能控制,但脊髓是正常的,仍能正常排尿,意识恢复后可控制说明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 7.以下依据神经细胞功能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C ) A.膝跳反射弧中传出(运动)神经元的轴突较长 B.膝跳反射弧中传入(感觉)神经元的树突较多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如乙酰胆碱)始终不被酶分解 D.分泌肽类激素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