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376285

25《河中石兽》(第3课时)课件(共30张PPT)+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5-0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1次 大小:121644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河中石兽,3课时,课件,30张,PPT,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河中石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培养学生实际调查观。 [学习重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重要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学习时间] 3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根据课文填空 ⑴以为顺流下矣,_____,_____,寻十余里,无迹。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_____? ⑶乃_____,_____,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⑷_____,固颠;_____,不更颠乎? ⑸然则天下之事,_____,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当求之于( )上流。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 ⑶如是( )再啮 ⑷遂反溯流( )逆上矣。 ⑸如( )其言 ⑹可据理臆断( )欤?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文言知识归纳 1.一词多义 ①闻之笑曰 ②沿河求之、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当求之于上流 ⑤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 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④以(之)为顺流下矣。 ①如是再啮。 ②如其言。 ①是非木杮 ②如是再啮, 2.古今异义 ⑴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干: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⑵二石兽并沉焉。 并: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⑶阅十余岁, 阅: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⑷求石兽于水中. 求: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⑸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⑹竟不可得。 竟:古义,终于,到底。今义,表示出乎意料。 ⑺是非木杮 是: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⑻盖石性坚重, 盖: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⑼转转不已, 已: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⑽但知其一, 但:古义,_____。今义,_____。 3.词类活用 ⑴棹数小舟 棹: ⑵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4.文言句式 ⑴省略句 ①棹数小舟(省略主语“僧”) 翻译: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寺中”前省略介词“于”) 翻译: ③求之地中(“地中”前省略介词“于”) 翻译: ⑵倒装句 求二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水中求石兽”) 翻译: ⑶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翻译: ⑷固定句式 不亦颠乎?(“不亦‥‥‥乎?”,应理解为“不也‥‥‥吗?”) 翻译: 三、探究课文 1.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3.你认为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分别代表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结合他们的表现来谈一谈。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填空 ⑴纪昀《河中石兽》中点明了判断石兽堙于沙中的理由的句子是:_____, _____。 ⑵纪昀《河中石兽》中老河兵判断、寻找河中石兽的办法句子是:_____, _____。 ⑶纪昀《河中石兽》中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⑴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竟不可得 竟:_____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设帐:_____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_____ ④转转不已 已:_____ ⑵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①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众服为确论 B.如①如是再啮 ②如其言 C.是①是非木杮 ②如是再啮 D.之①至石之半 ②然则天下之事 ⑶翻译下列句子。 ①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⑷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