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940568

2-1《“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人民版历史选修1)

日期:2025-10-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9130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人民,历史,选修
  • cover
(课件网) 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下图反应的是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商鞅变法时,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商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二百两。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一千两。”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 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一千两的重赏。这时,商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课标要求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目标分解 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理解:(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2)商鞅变法是以“农战”和“法治”为中心的 1.经济上 (1)铁器的使用和 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 (2)井田制下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逐渐瓦解, 逐步得到认可。 牛耕 土地私有权 2.政治上 (1)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瓦解了原有的 统治秩序。 (2)新兴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 和进行社会变革。 (3)各国先后出现一系列的 。 3.思想上 (1)儒、墨、法等派别纷纷兴起,“ ”局面形成。 (2)形成中国历史上的 思想解放高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宗法 政治权利 变法 百家争鸣 第一次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答案: D 1.必要性:秦国急需改变长期落后于东方各国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 2.可能性 (1)秦献公变法 ①废除用人 的恶习。 ②迁都栎阳,并允许在国都内进行 等。 殉葬 商业活动 (2)秦孝公求贤:下达“ ”,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 (3)商鞅:取信于民,立志变法 ①商鞅的变法主张得到秦孝公的赏识。 ②鼓励 的变法政策,收到良好的效果。 ③南门徙木,取信于民,树立威信。 求贤令 开垦荒地 为什么法家学说会成为各国推行改革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 提示: 法家的学说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1.变法的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2.中心措施:发展 和厉行“法治”。 3.变法内容 (1)第一次(公元前356年) ①实行 、连坐制度,加强对居民的管理。 ②奖励耕织,重农 。 ③奖励 ,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 农业 什伍 抑商 军功 (2)第二次(公元前350年) ①废 ,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 ②推广 ,废除分封制,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③统一 ,规定全国都要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推行“分异”令。 井田 县制 度量衡 商鞅对社会习俗的改革 提示: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商鞅实行分户而居的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归纳综合 整体图示 纲举目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国变法风起云涌,商鞅在秦孝公“求贤令”的引导下来到秦国实行变法。 商鞅变法废井田,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为封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奖励军功,打击旧贵族,加强中央集权等措施,初步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1.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确立的社会大变革和转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有哪些? 提示:  背景 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争霸战争的推动下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 发展封建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